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公益 >> 新闻 >> 公益观察 >> “天价鱼”消费者:事件升温超出承受能力

高校吸收社会捐赠呈现“马太效应”很正常

  据民政部发布的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我国高校吸收社会捐赠总额在1997年仅约为6亿元,到2014年已达399.45亿元。我国高校社会捐赠存在地区差距大的问题。处于东部地区的高校获得社会捐赠的机会多、金额大。中央直属高校接受的捐赠明显比地方高校收入多、来源广。越知名的大学,获得的捐款越多。总的来看,教育捐赠与学校声誉、办学质量、对校友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和社会各界的关系呈正相关。

 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会制造贫富差距,从公平角度而言,是不好的。然而,高校吸收社会捐赠存在马太效应,却是很正常的越是办学质量高、声誉好的大学,越容易获得来自社会的捐赠搞好高校社会捐赠工作,必须对这种马太效应有清晰的认识,以此建立、完善社会捐赠机制。

 哈佛大学是累计接受社会捐赠最多的大学。截至2015年,哈佛大学捐赠总额大约为364亿美元。但是,捐赠者还是十分青睐不缺钱的哈佛大学,纷纷把钱捐给哈佛。这似乎和慈善扶持弱者不相符:既然哈佛已经那么有钱了,其他学校比哈佛钱少得多等着用钱,应该把钱捐给更需要的学校,发挥更大的效益。可这却不符合捐赠逻辑。哈佛获得社会捐赠多,一是因为学校培养的杰出人才多,校友给母校捐赠多,去年,哈佛大学收到了建校379年以来最大的一笔捐款4亿美元,捐赠者是哈佛校友、PaulsonCo的总裁约翰保尔森。据统计,哈佛大学的校友捐赠率(捐赠校友占所有毕业校友的比例)达到48%。二是学校的社会形象好,捐赠机制完善,捐赠者相信,把钱捐赠给学校后,能全部用到办学中,而不是被挥霍、侵占、浪费。

 我国高校累计的社会捐赠还不如一个哈佛大学多,这是有深层次原因的。首先,我国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在学生求学期间,没有给学生高质量的教育回报。在学生毕业之后,很少跟踪、关注、支持毕业校友的事业发展,结果导致只有少数功成名就的校友捐赠母校,大多数校友对母校没有深厚的情感,校友捐赠率很低。我国知名高校的捐赠,大多靠个别校友的大笔捐赠支撑。校友捐赠率是美国衡量大学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校友捐赠率高,意味着学校重视人才培养,毕业校友获得事业成功的比例高,对母校有感恩情怀。高的人才培养质量,会带来高的校友捐赠,而高的校友捐赠,又会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校友捐赠最突出的马太效应。

 其次,我国高校在接受社会捐赠、使用社会捐赠过程中,没有完善的机制。经常发生的问题是,在接受社会捐赠时,校方如果回报给捐赠者冠名权,诸如给学院或者教学楼冠名,会引发社会舆论争议,甚至有社会舆论称公办大学已有财政拨款,不需要什么捐赠,这让捐赠者不快;在接受捐赠后,捐赠者以何种方式参与办学、监督捐赠资金使用,捐赠资金怎样公开、透明地使用在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中,也不清晰,这种捐赠、使用状况,令后来捐赠者望而生畏。相比而言,美国高校则有完善的捐赠体系,对于接受捐赠、回报捐赠者、使用捐赠资金等事务,会通过学校的理事会,在听取师生意见基础上做出决策,这减少了捐赠冠名的争议,保障捐赠者的权利,同时把捐赠资金用到办学之中。

 面对这样的令人放心的捐赠体系,捐赠者当然更乐于捐赠,谁愿意因捐赠而惹出一大堆不必要的争议、纠纷来呢?谁愿意把钱捐赠给自身财务都不透明、不公开的学校呢?良好的捐赠机制,促进社会捐赠工作,这是高校吸收社会捐赠的又一马太效应。从本质上说,良好的捐赠机制,其实是学校良好的内部治理的一部分。

 我国内地富豪曾大手笔捐赠海外高校,舆论就曾用国外大学已经不缺钱,而国内高校却很缺钱进行质疑,这种质疑就忽视了高校吸收社会捐赠的马太效应。越是办学差的学校,越难获得捐赠,这就提醒学校,只有办学获得认可,才能拓宽社会捐赠渠道。为此,我国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是,认真重视人才培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才、发展,以及完善包括捐赠机制在内的学校管理体系,以此形成一流大学,一流社会捐赠的良性循环。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