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非遗动态 >> 《封开采茶戏》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封开采茶戏》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日,记者从县文化馆获悉,封开县《封开采茶戏》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继《五马巡城舞》、《麒麟白马舞》后,又一项目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11月26日,省文化厅在“公众服务网”、“广东文化网”上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28项)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31项)。《封开采茶戏》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传统戏剧类。《封开采茶戏》作为一种传统戏剧,已有160多年历史。

据悉,采茶戏与我县盛产茶叶有关。因封开当地人民散居在山林之中,为维系感情,每年即拿出茶叶互相走亲探望期间闹采茶。正月农闲,各村民都喜度佳节。该剧分布在封开境内各地,重点分布区域为贺江、西江流域地区(包括大洲、江口、白垢、渔涝、河儿口、杏花、罗董、都平、大玉口、南丰等镇城乡。

《封开采茶戏》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具有山歌小调风味,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当地民俗风情,在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我县现有二个业余采茶戏团,在新一代的艺人的共同努力下,对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了认真的继承革新。

---------------------------------------------------------------------------------------------------

《采茶戏》又叫《彩调剧》,她的娘家在广西,民国时期才嫁到广东封开县大洲镇,流传到这里也有上百年历史。

《采茶戏》虽然是舶来品,但一到这里就已经落地生根,直到现在,大洲农村就有好几个《采茶戏》表演队。

《彩调剧》的角色和粤剧一样,也有生、旦、净、末、丑,所穿服装大致也与古装戏服一样。演唱时有锣鼓音乐,演唱曲调十分丰富,有二三十种之多。

《采茶戏》多以折子戏或一台大戏的形式出现,有一个二三十平方的小舞台就可以了。以前演唱的剧目以古装戏为主,如《十五贯》、《梁祝》、《花烛泪》等,所演剧目多由粤剧脚本改编。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封开,地处粤西北边陲,由原封川(广信)、开建(封阳)两县合并而成。地理坐标北纬23°13’—23°59’,东经111°2’—112°2’之间。北回归线在境内通过。贺江从西北境流向南境,西江从广西梧州流经境南部。西、贺两江把县地域划为东、西、南三大块。地质构造复杂,地表崇山耸立,溪流纵横交错,2005年被授予“广东封开国家地质公园”称号。总面积2723、29平方公里。

县城江口镇,在西江、贺江汇合处,距广西梧州市19公里,是两广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称之为“两粤通津”,也是通往西南诸省的“咽喉之地”。在历史上,作为交州刺史部驻地的广信县,也是汉、壮、瑶各民族的聚居地,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频繁交往和相互交融,使封开蕴藏着大量民间文化,因而成为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起源于广西的采调剧,清末传入封川县。经过几代艺人传艺,逐渐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采茶戏。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按照采茶戏的曲牌小调排演古装戏,配上简单的锣鼓音乐,用当地方言的采茶歌踏着鼓点演唱。内容大多是反映生活的题材,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传承谱系

崛起于田垄乡间,在长期劳动中产生,由歌手自己创作编排,其基调与广西《刘三姐》民歌基调同属一母系。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民间流传,世代相承。

主要特征

演唱节奏是散板式,没有周期性节拍,速度也非常自由。歌词十分丰富,往往没有固定歌词,而是全凭唱者临时发挥,来撩拨别人对唱,且要语气押韵,通顺及合逻辑。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表演方法,以及地方语言等方面,均带有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观念和痕迹,与民间的生活和生产、风俗习惯密切结合。

重要价值

集中了许多封开特色的优秀民歌,独具韵味,其词曲烙有时代和地域的痕迹,对研究当时的历史风貌和民俗风情具有宝贵的历史和文化参考价值。采茶调作为采茶剧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当地劳动人民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是民俗文化的直接表现。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