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非遗动态 >>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花儿”传承人韩生元

石阡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毛龙”走特色传承之路

戴波

在石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毛龙”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每年正月初十左右,该县都要举行仡佬毛龙节,玩灯人会舞着毛龙到石阡县城大闹新春,走村串寨为主家“开财门”,参与人数有10万人次之多。“仡佬毛龙”正日益成为延续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方式。

群众舞龙 既健身又传承

在“仡佬毛龙”传承人戴鑫的眼里,“每到春节,石阡的各个村寨大多都会玩起龙灯,有男队、女队,老人唱灯,小孩跟着跑灯,基本上全村人都参与,到处是欢腾祥和的景象。”

作为一项别具特色的民间体育项目,舞毛龙由于表演形式多样,需有一定的力量和技巧。群众通过舞龙,既可加深情感的沟通,丰富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又能起到健身的作用,同时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此,石阡县将舞毛龙与全民健身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色之路。

活动带动 激发保护热情

据《石阡县志》记载: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仡佬毛龙”盛行于全县各民族村寨之中。舞龙主要在春节期间进行,从大年三十夜至正月十五、十六日都有。随着石阡“仡佬毛龙”被列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阡更是重视其传承与保护。

“仡佬毛龙节”在石阡县年年都举办。今年初,该县成功举办全国舞龙邀请赛暨“仡佬毛龙节”,来自全国118支竞技和表演龙灯队齐聚石阡闹新春。活动现场,锣鼓声不断,黄烟腾空而起,狮舞龙腾让观众目不暇接。

课程进校 培养本土人才

为培养非遗传承人才,石阡县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传承体系,以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形式,改变传承仅靠家庭口传身授的现状,制定规范、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案,开发民族文化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和校本教材。

“从2010年开始开设‘仡佬毛龙’班,每届高中学生学习两年。我们主要利用体育课教学生舞龙的动作和技巧,周末还分批把学生们送到传承人那里去学习如何扎龙头。”石阡县民族中学“仡佬毛龙”班班主任余廷飞告诉记者。“龙灯要舞好,关键是要团结协作,否则比赛就会失败。”学生唐兴辉说。

该校除教学“仡佬毛龙”这个非遗项目,“木偶戏”、“说春”传习班也在校园内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据悉,石阡县计划到2020年,完成三个国家级、三个省级非遗项目进校园工作。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