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化资讯 >> 中非影视交流有望迎来“新气象”

上海:文化金融产业合作实现双赢

“老指标不太妙,新指标像新生的婴儿一样呼叫,只是我们这些非妈妈们根本听不进啼哭。新常态下,我们需要尽快调整统计法。”这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在日前举行的“2015文化金融论坛”上提出的建议。

本次论坛主题为“国家战略下的文化发展”,探讨按照“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互联网+”行动计划,如何落实“十三五”规划关于“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等话题。

据与会的有关人士透露,2014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2.4万亿元,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4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近6%,成为上海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而金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异军突起为金融业拓展了空间,真正实现了双赢。

“本市文化上市企业有8家,文化企业挂牌也非常踊跃,新三板挂牌从去年的2家增加到11家。”上海市金融办副主任解冬介绍,文化企业上市挂牌和发展的数量明显增加,“本市先后有13家文化企业发行了41只非金融企业债务的融资工具,截至11月末共计发债496亿元。2015年,4家文化企业新增发债达34亿元。”

此外,文化产业基金蓬勃发展,商业银行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推动设立其它文化类新型金融机构。“文化产业贷款规模从2011年末的132亿元增长至2015年三季度末的272亿元。”解冬介绍,市金融办今年推动上海银行等商业银行建立了三家文化特色支行,“截至11月末,上海银行广中路支行实现文化贷款余额5.7亿元。”同时,上海正积极筹备文化类小额贷款公司,将对全市范围的中小文化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服务。

如何建立针对性强、适应性高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曹和平认为,了解我国当前的金融形势,应当与国民经济联系起来,并结合世界互联网大会、“双11”、大学生创业等。“这是新时代到来的几个标志性特征,中国经济绝对不像有些人所谓‘将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曹和平表示,“传统经济的各种统计量会下来,应尽快调整统计方法,以收入法为主、国民经济合算的二次生产法为辅。”

在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跃华看来,文化金融企业当前具有整体规模小、小企业占比高、产业链短、投资风险高等特点,构建完善的征信体系非常必要。

关于文化金融征信体系建设,陈跃华提出四方面建议:一是用好现有公共基础数据库;二是充分利用社会征信机构,“有些东西外包,不要样样做”;三是金融机构本身要做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者;四是文化企业不断培育自身的信用意识。(孙华)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