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非遗动态 >> 汾阳柳编

民间传统手工艺----九支社柳编

    

在山西省的汾阳市冀村镇,有东、西九支社两个村子,村中老百姓除了跟其它村的人一样作务庄稼外,还作务柳树,叫务柳。
东、西九支社人作务的柳为灌木柳,一丛丛,一簇簇,长在村边的田埂上、土地里。伏天的时候,村里人收割一部分,白露的时候,村里人将所有的柳条收割回家,然后削枝打叶去皮,就跟普通农家收割庄稼一样。
在这两个村子里,至今还留传着传统的柳编工艺,工艺品大都是当地人日常生活所需的簸箕、长笸箩等。

九支社村的柳编史话
关于柳编工艺在东、西九支社的历史,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人们只知道,从他们记事起,他们所生活的这块地方就叫九支社,柳编工艺也早就有了,村里人几乎人人都会编,只不过,近几年,这门手艺已经濒临失传,年轻人对此根本不屑一顾,而有点年纪的柳编传人,对这门手艺的传承也有点心存顾虑了,多少年的坚持固守,他们会不会有一个源远流长的圆满结局?
据老人们讲,东、西九支社原本是一个村,是一个小小的渔村,是大禹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后才有的村庄,旧属九支里,村北大寺据说为唐代寺庙,是一场山洪水让古汾河改道,从而使得九支社村一分为二。
经查阅清康熙《汾阳县志》等历史资料,原来汾阳在顺治十一年秋曾发过大水,汾河西移二十里,漂没田庐甚众的描述完全可见一斑。明朝时,九支社与东社、李家庄尚属九支里,到了大清顺治时,九支社已经分为东、西九支社了,东九支社与大会头、东遥庄、宋家庄同属溢善里,西九支社与唐兴庄、东陈家庄、东社、李家庄、郭家庄同属萃香里,这历史从1654至今,已经有三百五十五年了。
汾阳有句顺口溜:东、西九枝三件宝,簸箕笸箩白疙栳。三件宝为九支社人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颇得汾、文、平、介、孝人的喜爱。
在东、西九支社村一带,人们也有东、西九支社,长笸箩簸箕顶门扇的戏谑说法,说得就是当年发大水时的情景,面对滔滔的山洪水,当地人只好抱着门板四处逃生,但门板少根本不够用,不少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只有干着急的份儿,九支社人却不慌不忙,抱着簸箕坐着长笸箩、水栲栳,很快便转危为安……大水过后,村子分为东、西两村,东边的人擅长编制栲栳,西边的人擅长编制长笸箩、簸箕,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一直流传至今。

关于柳编,明万历《汾州府志》有记载:
木属:柳;
物货:柳器。
关于柳编在九支社的起源,村中老人们都在传说:是一位犯了事的人在监狱中学得此门手艺,获赦后流落四方,经过九支社时,在汾河边上看到当地的柳灌木苍郁葱茏,从此扎根落户,并将这柳编工艺发扬光大,从而也使得九支社成为当地柳编的专业产地。

编制柳器的柳为我国的原生树种,早在第三纪中新世的山旺森林里就已经有了,距今有11000----8500的历史。在我国,柳编工艺历史悠久,据考证也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柳树是杨柳科柳属植物的通称,有垂柳和杞柳两大系列。
垂柳又叫杨柳,为落叶乔木;旱柳又称杞柳,亦为河柳,是落叶灌木。因柳树材质轻,易切削,干燥后不变形,无特殊气味,许多种柳条可以用来编筐、箱、帽等。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