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非遗动态 >> 汾阳柳编

汾阳文化知道点之省级非遗——汾阳围铙

      

在汾阳市和孝义市接壤的地方,早年间春节闹红火时,盛行一种以春秋时期古诸侯国名命名的传统打击乐——虢虞围铙,如今改称为汾阳围铙。表演时以大鼓为中心,持铙者环鼓排立,故有围铙之称。

    在汾阳戏曲歌友协会的努力下,2012年,当地成立了百余人的汾阳围铙队,将这一濒临失传的传统民乐传承了下来。

          汾阳围铙,历史源远流长,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具备典型的儒释道祭祀特征,粗犷豪放而不失古朴庄重。本期小微带您一起领略汾阳文化遗产——汾阳围铙的魅力,领略围铙展现的汾阳民俗活动和一脉相承的黄河流域文化。

围铙初期主要用于迎神祭祀和赛事,在祈雨酬神的特殊场合也出现。现在的汾阳围铙一般分五节,分别是召集、祈天、围田、狩猎、欢庆。表演人数达到了115人,一般在春节期间开始表演,二月初二结束。演员们穿着唐宋时代的服饰,通过铙钹鼓镲的穿插击打,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围田狩猎的激烈场景和喜庆丰收的欢乐场面。

    在大鼓的指挥下,大钹声浑厚苍凉,大铙以轻击、重击、闷击、磨击、轮击等手法发出清亮回响,小镲利落,以齐打、对打的形式,用水吊鱼”“流水急鼓”“得胜令”“迎亲”“霹雳火的鼓点节奏。

关于汾阳围铙还有一个传说,和汾阳王郭子仪有关。在唐肃宗上元三年,郭子仪进封汾阳王。汾阳官民为欢迎郭子仪回祖地探访,将表演队伍进行了改编,融入了舞蹈动作和队形变化,增加了乐器种类,大幅提升了表演人数。汾阳王郭子仪返回汾阳时,锣鼓队将其围在中间边敲边舞,围观的百姓又将锣鼓队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之后就成了后来的围铙。

    解放后,由于各种原因,汾阳围铙越来越少见,逐渐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代表性的传承人都已经80多岁。2012年,汾阳市戏曲歌友协会对汾阳围铙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并组织了新的汾阳围铙队。从小就喜欢围铙的阳城乡虞城村党支部书记出资赞助围铙队的排练和道具。为了展现汾阳围铙的盛况,围铙队的表演人数达到了115人,搜罗了附近8个村的围铙爱好者。围铙队成立后,频频在吕梁和汾阳各大活动中表演,渐渐闯出了名声。尤其是在去年的汾阳世界核桃节开幕式上,汾阳围铙的表演让中外游客大饱眼福。

      汾阳围铙,这支记载着人类发展历史的民间音乐奇葩,在继承和发扬中,不断创新,注入新鲜血液,相信一定会焕发出更加绚丽更加迷人的光彩。小微也在此呼吁大家从自身做起,充当保护文化的宣传员,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保护我国璀璨的历史文化添砖加瓦。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