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非遗动态 >> 中国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云南非遗文化项目受追捧

甘州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纪略

——甘州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纪略

甘州区南靠祁连山、北依合黎山,两山夹峙形成了张掖绿洲,祁连山的冰雪融化在这里奔涌而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渊源,积淀了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圈,哺育出了独特、多样化的民间文化艺术形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资源,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如今,随着社会变革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城乡群众生活环境的日益改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逐渐变化,一些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在濒临消亡的境地,因此做好挖掘、保护、传承工作已成当务之急。

近年来,甘州区文化馆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06年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以来,深入各乡镇、街道进行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共申报河西宝卷、甘州小调、甘州社火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申报甘州小调、甘州社火、黄河灯阵、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挖掘培养代表性传承人28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在以人为本,扩大宣传,加深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而最重要的‘参与’,就是传承。甘州区文化馆作为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首当其冲,更体现在了“做”上。每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区文化馆领导都组织人员看望和慰问部分代表性传承人,同时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和民间艺人走上街头、走进社区,为广大市民发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宣传资料,举办甘州小调、甘州剪纸、甘州刺绣等非遗文化展示展演活动,让群众充分认识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保护意义。春节、元宵节期间,更是紧抓有利时机宣传民俗文化,组织安排社火宣传和表演辅导活动,精心组织团队和项目参加市、区社火调演,开展甘州小调、河西宝卷、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黄河灯阵等民俗文化活动展演。同时,还加大非遗传承人员培训力度,每年举办一次“城乡实用文化人才骨干培训班”,开展剪纸、刺绣技艺、社火编排、甘州小调表演等培训,“以培训促传承”成为保护传承的主要方式。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部分客观因素的制约,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面临传承后继乏人、逐渐消亡的局面。全区仅有的28位代表性传承人中,甘州小调、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乌江镇狮子上缆绳上板凳等项目传承人均年事已高且身体多病,甘州社火、甘州方言、河西宝卷、甘州剪纸等项目日趋衰微、后继乏人。面对种种现实问题,区文化馆多方努力,克服困难,全力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建设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传习所,目前已在碱滩镇古城村、区文化馆和花寨乡花寨村建成了黄河灯阵、甘州小调、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河西宝卷4个非遗项目传习所,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定期在传习所举办传承传习活动。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保护传承好非遗项目,促进非遗项目创新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创新推动传承发展,是甘州区文化馆与时俱进的新探索。近年来,文化馆先后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对甘州小调进行剧目创新,先后编排出《喜气洋洋农家乐》、《婆媳之间》、《老两口拌嘴》等反映当代新农村变化发展的新剧目,并在全区各乡镇街道巡回展演,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还组织邵家杖头木偶戏班将传统折子戏融入现代戏剧表演元素进行创新编排,同时尝试现代剧目的创编和表演。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关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振兴,无论是调研、挖掘,还是保护、传承,它反映了一个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发展水平。多年来,作为甘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保护单位,本着“保护与宣传并重,传承与创新同行”的思路和宗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从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保护性、传承性和创新性等方面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后继有人、世代相传,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仍需努力,而甘州区文化馆也将继续致力于此。(田华)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