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筹和社会参与投入资金达855万元
朔城大秧歌的豪迈,右玉道情的婉转,晋北耍孩儿的高亢,平鲁十字绣的大方,山阴挂毯的美观。近年来,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其中,取得较好效果。截至目前,朔州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自筹和社会参与投入资金达855万元,已成为朔州市非遗保护资金的重要来源。
朔州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朔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等非遗保护政策。成立了朔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积极组织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咨询、论证、评审及研究等工作,并将非遗保护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朔州市各级政府将非遗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非遗保护保存经费列入了本级财政预算,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纳入区域城乡规划。截至目前,朔州全市共有9处非遗保护利用设施。今年,朔州市财政投入782万元,实施数字文化建设工程,其中就包括建设朔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展示馆。
朔州市还组织开展非遗调查,建立非遗档案和数据库。从2009年开始,朔州市市县两级文化主管部门先后组织开展了3次非遗调查,共发现有价值的非遗线索4395条,并对这439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认定、记录、建档,整理调查资料43万字,收集代表性实物600余件。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朔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朔州市通过积极筛选申报,科学认定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全市共有93名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3名县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不仅如此,朔州市通过开展各类性质的培训活动,积极培养各类非遗人才,以加强非遗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其中,朔州秧歌戏项目在大同艺术学校进入中专班选修课,3位传承人进校园讲学,培训学员40多名;晋北道情戏项目在右玉职业中学进入选修课,两位传承人进校园讲学;右玉剪纸项目保护单位开设剪纸学习培训班,免费培训学员710余人。
与此同时,朔州市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都来关注、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越来越多的民间社会文化组织参与到非遗保护的队伍中来。朔州市先后成立了朔州市民歌协会、朔州踢鼓秧歌协会、朔城区戏曲保护中心、右玉县老年道情演出团、应县耍孩儿综合艺术团、右玉剪纸家协会等20多家社会民间组织。就在2015年春节,朔州踢鼓秧歌进京展演,获得第32届春节潭庙会全国优秀民间花会展演金奖,有力地扩大了朔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来源:山西日报)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