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化资讯 >> 空政文工团创作员阎肃: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

空政文工团创作员阎肃: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

“白马褂、黑裤子,镜头前一位矍铄老者谈笑风生。浑厚而清亮的声音让闻者侧耳,笑逐颜开的神态让见者颔首。”两个多月过去了,光明网记者李丹依然清晰记得,当时采访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国家一级编剧阎肃的情景。作为“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百位文艺名家讲故事”栏目首期邀请嘉宾,85岁的阎肃十分敬业,在150分钟的拍摄过程中,他一气呵成,丝毫没有倦怠。

阎肃(中)在空军某部采访创作,受到热烈欢迎。光明日报通讯员 谭超摄

这不是阎肃第一次与光明日报打交道,他的“光明情缘”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发表文章称赞新创歌剧《江姐》,阎肃的名字从此频繁登上光明日报。2010年,在他从艺60周年暨80岁之际,光明日报用整版刊载对他的专访及其主要作品,一向低调的阎肃“被迫”高调了一把。而每次光明日报提出采访或约稿要求,他也是有求必应。阎肃认为,光明日报是传播正能量的重要渠道,他希望年轻人通过主流报纸关心国家大事。

弃学从艺、步入军营、扎根基层,在光明网的演播室里,阎肃的精彩人生随着他的激情讲述慢慢展开:从一名爱好文艺的青年学生,成长为一位“忠诚的部队文艺战士,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从一部荡气回肠的《江姐》开始,一发而不可收地创作《红灯照》《忆娘》《胶东三菊》等一部又一部的红色剧作;从一首传唱至今的《我爱祖国的蓝天》,到《军营男子汉》《长城长》《敢问路在何方》《故乡是北京》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都成为留驻几代人心底的集体记忆。

多少年来,他在全国观众面前都是身体硬朗、谈笑风生的“可爱老头儿”。他做总顾问总策划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9·3文艺晚会”的旋律还在人们脑海中回响,他担任《星光大道》嘉宾时的画面还在电视屏幕上闪烁,他编剧的民族歌剧《江姐》正在四川各地巡演热映。然而,就在此刻,这位85岁的老人却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梗,静静地躺在医院病床上。

毕生心血绣“红旗”

“爸,您有没有什么一直想干而没干的事呢?”“没有。”

“那有没有什么遗憾?”“没有。”

“怎么可能?”“真没有,因为我一直都是组织让干什么就努力把事儿干好。”

这是阎肃昏迷前,与儿子在空军总医院的对话。的确,阎肃一辈子都在“听召唤、跟党走”。

哲人说,信仰就是生命车。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就产生什么样的行为。阎肃的信仰并非从天上掉下来,他的父母是忠实的天主教教徒,他从小受洗,在重庆一家教会学校读过5年书,原本学校准备把他推荐到高级修道院学习天主教,当作未来的“教父”培养。可是,阎肃后来的路却与此渐行渐远。

1946年,那是一个“追求进步就是民心所向”的年代,阎肃考取南开中学。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五四以来的新诗、老舍的戏剧、巴金的小说,最令他心驰神往的是红色延安传来的先进思潮。之后,他参加一系列进步学生运动,读《共产党宣言》《新民主主义论》,慢慢成为地下党外围组织的成员。

用阎肃自己的话来说,那时“我对共产党最朴素的心理就有了”。怀揣一颗朴素之心,他投身历次“反饥饿、反内战”游行,尽管镇压人员抡着带铁钉的大棒子,尽管流血牺牲冲突不断,忠诚信仰的底色却在一次次洗礼与实践中沉淀加深。最终从朝鲜战场的战火中归来的阎肃,如愿入党、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军队文艺战士。

谈及阎肃的信仰,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动情地说:“半个世纪前,阎老擎出一面红旗,此后,他用毕生的心血来绣,一针一线,一生一世。”

为纪念建党70周年,阎肃创作歌剧《党的女儿》,恰逢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有人劝他要慎重,可他非但没有动摇信念,反而激情创作,十八天完成剧本。“你看那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星,关山飞跃一路洒下光明,咱们就跟着他的脚步走,哪管它道路平不平。”“只要能为党报效,头可断血可抛,有什么天大的重任我来挑!”总政歌剧团原团长、作曲家王祖皆认为,这些唱词充满了阎肃对党的忠诚。阎肃则说:“当时,我的脑子里没想别的,就想告诉人们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在哪儿、共产党员什么样。”

2009年,在国庆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创作过程中,阎肃又以79岁的高龄,领衔文学部主任。时任该剧总指挥的国家文化部原副部长陈晓光说:“考虑到阎肃的年龄,我本想让他做顾问的,可他坚持要求到创作一线去。那一年,他起早贪黑,一丝不苟,创作的《我的家园》《马兰谣》艺术效果特别好。”对这段高难度创作,阎肃是这样形容的:“一路发烧般走过来,始终热度不减。”

入党前,阎肃认为共产党了不起,崇拜党;入党后,觉得自己离党员的要求差得挺远,凡事以共产党员的标尺丈量自己。空政文工团团长张天宇回忆说,平时阎肃的社会活动非常多,但每次出去时,都会打电话给他请假,“团里有他这样的老同志,是一笔宝贵财富”。

这次得病住进重症监护室之前,他特别对儿子强调:“不管我遇到什么情况,不准你们跟组织上提一点要求,我把这一生完全彻底地交给组织,组织上已经给予我的太多,我却回报太少。”

吹响时代的“号角”

“战斗的烽火淬炼着我们钢铁的翅膀,英雄的旗帜飞扬着我们忠诚的信仰。”这是阎肃最新创作的一首关于空军的主旋律歌曲。据演唱者、空政文工团演员刘和刚说,阎肃在20世纪60年代为空军创作的《我爱祖国的蓝天》,已经传唱半个多世纪。阎肃认为在新时期需要有新的歌曲来表达当代空军对党的情感。于是这首昂扬明快、富有时代气息的歌曲诞生了。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走在时代前面,是不是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阎肃65年艺术生涯的真诚告白。

1962年,国家刚刚经历3年困难时期,许多人困惑:新中国该往哪里去?共产党、社会主义好不好?阎肃受小说《红岩》启发,决定创作《江姐》,为我们的党提一提气,为人民鼓一鼓劲。虽然当时社会上已经有多个不同艺术门类的《江姐》,但阎肃对那个时期的重庆生活稔熟于心、对革命先辈非常崇敬,他充满自信:“即使是炒冷饭,我也要炒得好吃。”伏案18天,阎肃完成《江姐》初稿。拿回团里讨论,许多人感动得落泪。阎肃又怀揣剧本,和编导人员几下四川,与江姐原型江竹筠烈士的20多名亲属和战友座谈,并多次采访小说《红岩》的作者,终于创作出经典之作《江姐》,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5次复排、演出1000多场的奇迹,它歌颂的“雪压不弯、风吹不倒,信念不变、矢志不移”的“红梅精神”,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改革开放初期,阎肃借为电视剧《西游记》写主题歌的机会,向社会宣传我党的方针政策。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以艺术的形式告诉人们,改革的路就在脚下,鼓励人们勇敢往前走;创排歌剧《特区回旋曲》,反映经济特区的建设成就,歌颂改革开放。

一切经典的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无不打上时代的印记。“阎老是最能把握时代脉搏的一个作家。回顾他的作品,不论是立意,还是创作手法,都是紧跟着时代又具有引领效果的。”著名作曲家温中甲如此评价。

主旋律的作品每年都有很多,但是真正能够深入人心的却不多。在阎肃看来,当下的主旋律歌曲太喜欢直白的歌词。如何创作出能永久流传的红歌经典?阎肃这样总结他对主旋律作品的看法:“主旋律作品要入心,首先要入耳,要像涓涓清泉滋润人心。”此外,文化艺术创作不能冷落人心,而主流价值观恰恰来自人心,人心中的那种美好、善良、真诚,正是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近些年,阎肃在光明日报陆续发表一系列文章,关注文艺健康发展,如2006年的《十位文艺界名人呼吁——打击盗版从我做起》,还有不少评论当下某些电视栏目优劣的文章,激浊扬清,始终高唱主旋律。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