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非遗动态 >> 从笔墨纸砚看非遗

从笔墨纸砚看非遗

黄山新闻网11月11日讯(文/图 凌子慧 彭莉)11月10日,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安徽歙县拉开序幕,此次大展采取专题展的方式分类展示了非遗之美。以 笔墨纸砚之精神 文房用品精品展 为主题,邀请了省内外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房用品非遗项目一百多项进行全方位展示,着重展示该项目的历史渊源、工艺流程、现存流派及核心技艺特点。从笔、墨、纸、砚感受非遗,化身为古代文人体验传统书房。

作为此次非遗大展的参展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文年先生这是第二次参加非遗大展了,早在2012年他就以宣笔制作技艺传承人的身份参加过首届非遗大展。这次他从宣城带来了羊毫、狼毫、紫毫、金毫等一百多个品种的宣笔来到黄山,向观众们展示宣笔的魅力。

宣笔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3年。据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223年,蒙恬南下伐楚时,途经中山,发现这里的兔肥毫长,可以制笔,因此有 蒙恬造笔 之说。盛唐时期,宣笔作为贡品进献朝廷。张文年先生还在自己的宣笔展厅里设置了现场制作毛笔的展台,吸引了很多观众前来观看,反响颇好。他表示非遗大展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宣笔,也让宣笔制作技艺被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

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歙县自古享有 墨乡 、 墨都 之称,二十一世纪初,又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文房四宝协会授予 中国徽墨之都 。

从现有史料来看,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历宋元明清而臻于鼎盛。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徽墨用料考究,技艺复杂,不同流派有不同的秘方和绝技,不同的品种又有不同的生产工艺,可谓独辟蹊径,独具匠心。

歙县老胡开文墨厂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传承工厂,是中华老字号企业,创建于1782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其设在非遗大展现场的制墨展台更是摄影爱好者和书法爱好者的聚集地。未见其展台,扑鼻而来的墨香就让人心神一荡,迫不及待的想要看清这香气的源头。温热的墨团要经过捶打才能压制定型,每块墨的重量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制墨师傅娴熟的揪下一块墨团放上称墨的天平,刚刚好不多也不少。小墨团在师傅的手下还要被不断揉搓,最后才能放入制墨的模具中压制成型。这一系列动作师傅做的行云流水,颇具观赏性,引得展台前的观众们迟迟不肯离去。

此次大展在徽州府衙中轴线的中间位置设立了一个宣纸展厅,并在展厅的天井处简单的还原了宣纸的制作过程。将宣纸的制作过程搬到了观众的眼前,让观众们更加直接和形象的了解了宣纸的制作技艺。

提到纸,除了不得不提的宣纸外,此次非遗大展还邀请了省内外其他不同种类的纸品参展。这其中,一个色彩斑斓的展台吸引了许多年轻的女性观众驻足观看,这就是来自遥远的贵州省黔东南丹寨县的石桥皮纸展台。

石桥皮纸分为白皮纸和彩色纸,彩色纸分为云龙纸、皱褶纸、凹凸纸、压平纸、花草纸、麻丝纸六大系列。白皮纸具有柔韧性、光泽度好、吸水性强等特点,保存时间可达500余年,已被国家图书馆指定为修复估计专用纸。彩色纸由于其色彩丰富艳丽、外形多样美观等极具观赏性的特点,多用于制作灯笼、相框、书签、书籍封面等工艺品,也正是这些五彩缤纷的彩色纸工艺品吸引年轻的女性观众们驻足欣赏。

文房四宝,以砚为首。古时有 武士爱剑,文人爱砚 之谚。汉、晋时期已有歙砚问世,唐宋以后,中国出现端、歙、洮河、澄泥四大名砚,以端砚和歙砚为最著。

歙砚的名贵,在于石质稀世,雕琢精良,发墨如油,贮水不涸。同一品类的砚石又有老坑、新坑、水坑、旱坑之分,有湿润与干燥之别。歙砚的制作技艺以雕刻为中心,由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配制砚盒等多道工序构成,按石材纹理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100多个品种。砚材纹理细密,兼具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被誉为 石冠群山 、 砚国名珠 。 歙砚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