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中国北宋建隆元年的一个傍晚,莆田望族林家的一个女婴降生,因其出生至弥月间均不啼哭,故取名林默。又称她为林默娘、默娘。
林默幼时聪明颖悟,八岁入塾师读书,勤学强记且过目成诵。长大后她立志终身以行善济人为世,终身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从事慈善事业,钻研医道,妙手回春,教人防疫消灾。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悉水性,湄洲之西,有一地方叫文夹(今名文甲),为湄洲湾出入要冲,礁石夹杂。在这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溪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预知身后事,称她为神女。
湄洲岛民称这位海神为娘妈,妈祖的称呼由台湾信众所创,后来被世界各地的信众广泛使用。天后为海神之最有灵验者,故天津居民,亦重天后,为筑宫于东门外。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到天后宫烧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正殿的神龛里,天后圣母慈眉善目,仪态端祥,凤冠霞帔。她的左右立着四彩衣侍女,其中两人手执长柄扇遮护天后,另两人一个捧宝瓶,一个捧印绶。神像前的供桌上摆满了香客们供奉的月饼、苹果、绢花等。抬头向上,看见三块匾额,中间一块写着“垂佑瀛堧”,意为赐福沿海。两旁分别写着“盛德在水”,“万里波平”。意思都是歌颂天后海神。转身右看壁上,还有一块引人注目的新匾,上写“四海同光”。这是台湾北港朝天宫董事长曾蔡美佐赠给天津天后宫留念的匾额。它含义丰富,把人们引入美好的联想中。
传入天津后的天后信仰很快便与天津地方特色文化相融合,天津人习惯把妈祖尊称为娘娘,这一称呼缩小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天后既护航,又能去灾赐福,掌握着福禄寿喜乃至生育等大权,民间信仰的力量使得她由单纯海神向多元化护城神的世俗转化。而为其配置的眼光娘娘,斑疹娘娘,子孙娘娘和送生娘娘,更是反映出了民间信仰的实用主义性质。在这座城市由水运码头而发展成商贾重镇直至繁华都市的漫长岁月中,天津人创造性的将妈祖信仰,移植进日常生活,赋予了天后更多更实际的功能。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