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化资讯 >> 南昌古墓出土三千简牍 专家:史上重大发现

复旦课题组欲破译包拯基因密码 采集后人血样

复旦大学课题组欲破译包拯基因密码 采集后人血样

曾经确立曹操家族DNA类型的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已经将目光瞄准包拯DNA。一周之前,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在包氏宗祠内的一次开箱寻骨,又将人们拉回到1975年的那个寒冷的冬夜……包公遗骨——这把破译包公DNA的钥匙,究竟埋藏在何处?

开箱:包公宗祠内找寻包拯遗骨

王迟早戴上手套,镇定的扒开一个尘封的箱子。在手电筒的微光中,她从箱子里拣出一个灰色的块状物,又很快碾碎了它。“空的。这不是遗骨。”顿时,人群中发出一声叹息。

今年10月31日上午9点,肥东县包公镇大包村的包氏宗祠内,“义”字、“遵”字、“先”字和“训”字辈的包氏后人们围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硕士王迟早身旁,包氏宗祠内封存已久的11个涂着红色漆的木箱子,被一一打开并接受检验。人们希望在这里发现历史上众说纷纭的“包公遗骨”。

然而,热情很快被浇灭。除了第二个箱子内发现了一尊旧瓷器之外,11个箱子内空空如也。原本包氏后人一直认为,这些箱子里盛有包公遗骸,关于遗骸藏在11个箱子里的传说也一直在当地流传。“说实话,有点失望。”与王迟早同来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张靖华博士告诉安徽商报记者。

人们又开始在祠堂内外讨论起那个被讨论过无数次的问题;1975年被偷运到大包村、传说中装殓“包拯三代人遗骨”的箱子,现在到底在哪?

包氏后人们不约而同的提到一个地方:大龙山。据传:当年大队长包先长秘密安排包先正和黄其荣去包墩接到箱子后,曾把箱子埋在大龙山某处。但具体的方位不知,76岁的包先进和75岁的包先浦就说了两个不同的方位。

当年经手此事的人大多不在;沧海桑田地貌改变——关于这些箱子的线索在1975年的那个冬夜就此中断。

采集:往返两地采集包氏后人血样

2015年初,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开始关注“包公遗骨”。 2013年,该课题组发布了关于曹操家族的DNA研究成果,首次100%确定曹操家族DNA类型,震动华人世界。

由此,王迟早的暑假是在合肥和上海的往返中度过的。她受实验室委托,往返两地至少五次,开始集中采集包氏后人们的血样。

按照张靖华博士的说法:合肥境内的包氏后人分布在三个区域,一部分生活在合肥市包公镇大包村,这里是包氏祠堂的所在地;一部分生活在小包(小李蛮)村,这里是包氏族人的主要聚居地;另一部分则生活在合肥包墩(现宁国新村包家楼守祠护墓)。

另据包公第36代后裔包训安补充:在整个安徽境内,包氏后人另有两支分别生活在舒城包家洼和桐城新渡。

王迟早的采样人群也主要集中合肥境内三个区域。在采样之前,王迟早会告知参加采样的包氏后人:采样的目的是为了“在基因层面上厘清合肥包氏家族和包公的关系”;而村民们心态也很开放,配合度很高。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的文少卿博士告诉记者:目前实验室采集了包氏后人四五十位的血样。“相关的研究已经开始,从安徽采集的血液中提取的DNA及分析数据现在都保存在实验室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