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即将公布,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昨日表示,尽管在资源偏紧下面对较多制约,但仍会下大决心,竭尽全力拼经济、惠民生,并为未来发展作长远布局。的确,经过三年疫情,香港复常面临各种挑战,而以创新增强动能,聚焦高质量发展,必须是来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在财政储备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大手笔“派糖”之举不可能年年如是,香港需恪守审慎理财原则,要做到节流、开源并重,这需要整个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今年度预算案面临的总体形势和过去有所不同。过去三年,抗疫纾困是主调,政府为此投入数千亿公帑。而如今香港逐步走出疫情阴影、迎来全面复苏新阶段,“拚经济”已是社会共识。一方面要巩固优势,例如抓住国家发展的新机遇,推动“四大中心”发展,在强化离岸人民币枢纽地位,深化与内地的互联互通,绿色可持续金融发展,以及增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等方面,不断发力。另一方面要增强新的发展动能,着力建设“新四大中心”,这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进入新阶段,广东在新年之后也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号角,香港迎来创科发展的黄金机遇。过去几年政府已投放超过一千三百亿元用于创科发展,近年成果渐现,但这并不足够。更重要的是,吸引创科企业来香港投资发展,不能光靠钱去“买”,而是要通过构建高增值产业的群聚效应和良好的创科生态圈来实现,这样才能吸引企业“落地生根”。这方面或许未必能在短期内立即见效,却是推动长远发展的必要举措。有意见认为,可通过两个位于将军澳和大埔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为平台,推出更多实质性政策,值得政府考虑。
“惠民生”方面,预算案仍然需要作出重大投入,但力度不可能和往年相比。事实上,特区政府财政正面临巨大的压力。2022年度因疫情困扰,加上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激进加息周期导致全球经济放缓,本港去年经济收缩3.5%,财政司司长早前曾警告本年度可能录得达一千多亿元的赤字,较他上一份预算案预计的563亿元赤字大增近78%。尽管有业界人士认为,随着经济的复苏,政府收入将得到显著增长,但即便收入恢复到疫前状况,只要巨大的赤字预算仍在,压力就不可能缓解。
以量入为出为原则,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是基本法的明确要求。如果说过去三年是“非常时期”,赤字预算不可避免,那么在迎来全面复苏的情况下,负责任的政府就必须做到审慎理财、量入为出,像往年那样动辄数以千亿计公帑的“派糖”之举,难以为继。即便从刺激经济角度考虑,诸如派发电子消费券的举措或可继续,但金额显然需作出大幅调整,其他纾困措施同样如此。
节流之外,香港更需要开源,增加新的收入。若利得税、薪俸税等还未到调整之时,那么其他税项是否一动都不能动?如果增加税收最终能令市民受益,且不影响整体发展形势,就值得认真考虑。特区政府全力以赴拚经济、惠民生、投资未来,有影响力、有财力的企业或机构,也应有所承担,这是“企业公民”所应尽的责任,也是公众的共同期望。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