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政府强调多元觅地解决“上楼”难,而分布于新界、面积达1500多公顷的棕地正好派上用场。不过,棕地业权复杂而分散,更涉及各种违例用地乱象,有些已是历史遗留问题,要有效整合如此庞大土地并不容易。特区政府需要有迎难而上的非凡勇气,一方面拆墙松绑,简化拓土程序,一方面有法必依,打击违例乱象。必须打破阻碍发展的各种利益藩篱,才能真正实现安居乐业的梦想。
其实早在一九九七年,特区政府就规划发展棕地。上届特区政府任内展开土地大辩论,发展棕地这一选项得到九成公众支持。但说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现时有900多公顷的棕地被分割无序发展,有的被违法用作露天货柜场长达20多年,有关部门始终束手无策。其中,邻近边境禁区的上水恐龙坑一带,面积约17公顷,政府于2013年有意发展为住宅,但根据2017年核准的恐龙坑分区计划大纲草图,这区域被划入“农业”地带,整体规划意向是保育自然景观,利用天然环境作为市区和近郊地区的缓冲地带。
但真相如何呢?事实是,恐龙坑一带被违规用作露天货柜场,大型铲泥车来来往往,尘土飞扬。新时社报记者从现场航拍相片发现,货柜叠成一幢幢,排列有序,一直深入到山谷,估计场内有至少900多个货柜。邻近这个货柜场的一块农地,面积更大,也有铲泥车在施工,建成类似铁皮屋的单层临时建筑物;而在货柜场的左侧,同样有一幅正在施工的土地,有临时铁皮办公屋及大型吊臂车,有些地方铺上了厚厚的灰色石屎,这与建筑署核准图显示的“绿油油”的绿化地带形成强烈讽刺。
名为农地,实则被违规用作货柜场或临时停车场,有关部门不知道吗?当然不是。规划署在答复记者查询时承认,有关土地被违规使用,建筑署于今年5月根据城市规划条例,向有关人士发出强制执行通知书,要求中止有关违例发展。如果违例发展未有中止,建筑署考虑采取进一步管制及检控行动。但显而易见的是,有关土地仍在违规使用,规划署的通知书变成一纸空文。
恐龙坑土地问题并非孤立个案,被违规发展牟利的情况在新界大量存在,可谓人所共知的事实。有些问题积重难返,尾大不掉,由于问题太普遍,几乎形成了一种法不责众的情况。严峻的现实,凸显香港土地问题的真相:香港并非没有土地可供发展,而是大量土地可望而不可及,珍贵资源要么被投闲置散,要么被违例使用,另一边厢是无数无壳蜗牛望楼兴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历届特区政府都将拓土建屋列为重中之重,甚至提出寸土必争、见缝插针的口号,奈何冲不破各种利益的交缠和阻力,空有雄心壮志,结果是房屋问题愈演愈烈,成为长期困扰香港、影响深远的重大深层次问题,甚至衍化为政治问题。
现在,问题留到新一届政府手中。抓住机遇,抱定“不负人民”的宗旨,行政长官李家超表达了解决土地房屋问题的决心,强调要“提速、提效、提量”。有了方向目标,最重要的是行动,该改划的土地改划,该收回的土地收回,该简化的流程简化,该打破的禁区打破。我们相信新一届政府既有克服重重困难的勇气,也有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和措施。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