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台湾两位记者冲破台湾当局禁令到大陆采访,同年台湾老兵登陆探亲,两起事件在两岸关系互动史上具有高度的突破性指标意义。一是首开了两岸自1949年隔绝以来,台湾媒体赴陆采访的先例,另外则是从整体上打破了两岸长达38年的隔绝状态,为两岸人员往来以及后续两岸在经济文化等诸多面向的交流与合作开启了良好开端。如今30年过去了,回顾两岸开放交流30年来的这段不平凡历程,个中呈现出何种特征,其影响因素几何?两岸交流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展望未来的两岸交流与互动又有什么样的发展态势?
一、两岸30年交流互动显现五大显著特征:
纵观两岸开放交流3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在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首先,交流层次不断提升,从民间上升至官方。在两岸交流互动的这30年里,由于受新时社局势及两岸关系的深层影响,两岸间的交流经历了一个从民间往来逐步上升到官方互动的发展历程。
一方面,民间驱动,官方因势利导成为早期两岸互动的突出特点。以1987年11月,台湾当局有限度地开放老兵返乡探亲为例,其背后台湾民众尤其是老兵及相关团体的推动,对当时的台湾当局构成了不小的压力。在这股由民间形成的强大驱动力的影响之下,台湾当局调整了相关政策,准许台湾民众登陆。而大陆则乐观其成,积极配合,保证来去自由,尽力提供方便,让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最终落地与成行。而后,台商大举西进,在大陆投资兴业,掀起了投资热潮,对于当时大陆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大陆则为台商在大陆发展提供了各种政策支持,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在两岸交流的早期,在类似上述民间行为驱动之下,高层因势利导对于两岸关系发展产生了正面助益。
另一方面,随着新时社局势的逐步演化,高层积极作为,推动两岸深层交流的阶段特征逐渐得到了凸显。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两岸双方先后成立两岸两会,建立沟通管道,不断累积互信,并达成作为两岸互动共同政治基础的九二共识,于1993年4月在新加坡举行首次汪辜会谈,尽管后续互动几经波折,然而两岸高层的积极作为对于推动两岸双方各个层级的交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一方面的正面效益,在2008年国民党上台后,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两岸双方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了两岸两会中断9年的制度化协商机制,至2015年共进行了11次会谈,签署了有利于两岸关系诸多领域发展的23项协议。期间,两岸先后推动全面三通、陆客赴台组团及个人游等等,两岸在经济、文化和宗教等多个领域交流与合作均得到大幅推进。而在两岸互信不断累积与夯实的基础上,两岸双方的互动层级不断提升。比如,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的突破性互动及互访,两岸领导人的历史性会面等等。两岸开放交流30年以来,两岸双方互动的层次历经了从民间到官方的演变过程。
其次,交流主体加强互动化,从单向演化为双向。在两岸开放交流30年里,互动的角色主体从台湾方面的单向交流,逐步演化为两岸双方间互动的强化。以两岸新闻交流为例,1987年9月台湾《自立晚报》两位记者首次到大陆采访,到1991年8月新华社及中新社记者因闽狮渔事件赴台采访,两岸新闻交流双向交流由此展开,后续两岸互派驻点记者,以及相关机制的常态化等等,双方在新闻方面交流的互动化得到了加强。再比如,从1987年开启的台湾民众登陆潮,到2008年及2011年大陆先后开放赴台团体游及个人深度游,两岸在人员大规模往来方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与此同时,从早期台商到大陆投资兴业,再到陆企、陆资赴台投资合作等等,两岸在诸多领域的双向互动不断得到加强。
再次,交流形式不断机制化,从非正式过渡为正式。比如两岸两会从早期为特定议题或事件展开互动,到后续逐步建立常态化的协商谈判机制;国台办与台湾方面陆委会在取得突破性互动并实现互访后,稳步建立了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两岸联系沟通协商机制由此得到大幅提升与进一步巩固。另外,诸如两岸的人员往来、新闻交流、经贸文化互动以及共同打击犯罪等等领域,也经历了类似的从非正式到较为正式并形成机制化的发展过程。
第四,交流广度从点到面,不断拓展。以通航为例,两岸经历了货轮经第三地间接运送货物,分阶段开放通航到福建厦门港与台湾高雄港直接通航,再到福建沿海地区与台湾金门马祖等地直接往来的小三通,两岸民航台商包机从首次对飞到首次端午包机,包机的班次及地点不断扩大,以及两岸海空运直航、直接通邮,实现全面三通的发展过程。另外再比如,在赴台游方面,不管是团体游还是个人游,都经历了从沿海或重点城市先行试点,而后不断扩大推广的历程。在30年交流过程中,两岸互动的广度由点到面逐步推进,不断拓展。
最后,交流程度由浅入深,不断深化。在两岸各个领域与层面的交流互动中,有如党际、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交流的程度均历经了渐次深化的发展过程,尽管在特定阶段与时期,也曾遭遇阻碍乃至出现倒退现象,但总体而言,互动的程度不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对于两岸各个层次的交流与互动,对于不断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理解及认同均产生了正面的效益。
二、两岸30年交流互动的影响因素交织
回顾两岸开放交流3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其内外影响因子不少,既有正面积极的促进因素,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消极面向。
一方面,两岸交流互动背后有几大积极促进因素:
其一,共同政治基础的确立与夯实。1992年,两岸双方达成的体现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岸互动共同政治基础的九二共识,对于两岸关系的正向发展,两岸交流的持续深化产生了根本性影响。正因为1992年九二共识的达成,才有1993年4月两岸授权的民间团体两岸两会负责人的首次会谈,亦即汪辜会谈的登场,可以说九二共识奠定了两岸两会会谈协商的政治基础。缺乏这个共同政治基础,两岸关系势必陷入不确定状态,李登辉、陈水扁主政时期,两岸关系之所以遭遇挫折陷入混沌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导源于台湾方面不承认九二共识,而导致互动交流的共同政治基础缺失。2008年,两岸两会恢复制度化的协商,以及后续两岸形成热络交流互动局面,正是两岸双方再次确认和不断夯实九二共识共同政治基础的结果。
其二,党际互动持续展开与深化。在两岸开放交流30年的过程中,党际互动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2005年,台湾当局处于民进党主导之下,当时两岸关系陷入僵局,面临崩盘的危机。在这一背景之下,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登陆参访,胡连会成行,当时外界评论指出,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的首次历史性会面,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给当时的两岸关系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会面中,双方达成了两岸和平发展五大愿景,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而同年,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及新党主席郁慕明也先后率团参访大陆,两岸党际交流呈现热络状态。后续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达成的和平愿景基础上设立并连续举办,国共两党在这一平台上加强互动与沟通对话,对于国民党当政八年时期两岸关系的热络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016年初,民进党在台湾大选中胜出,并于同年5月上台,两岸关系再次面临考验,在新的时局之下,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转型成为两岸和平发展论坛,持续推动和深化两岸交流。
其三,民间交流互动往来持续推进。两岸开放交流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台湾老兵返乡运动,后续台商兴起投资大陆热,多年来各个领域的两岸民间交流持续推进,2008年国民党上台后,更是得到大幅推动,并呈现不断深化发展的态势。不管两岸关系处于热络互动,还是冷和对抗时期,民间交流的推动与发展,无疑成为了凝聚两岸基层民众向心力与认同感的纽带。在30年两岸交流过程中,在两岸高阶互动之外,两岸民间和基层的互动其产生的正面效益,对于两岸关系的正向发展同样产生了难以量估的影响。
另一方面,影响阻碍两岸交流互动的负面因素不容忽视:
其一,台湾政局演变对两岸交流互动影响重大。在开放两岸交流30年里,台湾岛内发生了几次政党轮替,不同色彩与立场的政党上台主政,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两岸各个领域的交流与互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认同两岸共同政治基础的政党执政,并致力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之时,两岸间各个层次的互动往来便会得到发展与深化,而当不认同九二共识的政党上台,两岸关系则会遭到破坏,乃至持续倒退恶化,两岸交流互动也便受到了波及。在30年里,在特定时间与节点,特定主导台湾政局的地区领导人其不负责任的言行也会对两岸关系发展构成挑战,比如李登辉抛出两国论、陈水扁推出一边一国论调以及蔡英文采取柔性台独策略等等,均在较大程度上危及了两岸关系。
其二,不友善政策与立场影响值得重视。上世纪90年代,当台商纷纷登陆大陆投资之际,李登辉当局为了遏制这一浪潮,抛出了戒急用忍的口号,并推出相关政策进行阻扰,与此同时,推出鼓动台商投资东南亚的南向政策进行牵制。而陈水扁及蔡英文主政后,也先后抛出类似政策来阻碍两岸经济交流。另外,台湾岛内亲绿媒体、绿营政客、深绿团体及个人他们采取敌视大陆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两岸交流的推进。亲绿媒体营造仇中反陆的拟态环境,形塑深绿话语体系,而绿营政客及团体不断对两岸交流人为进行负面操作与设限,无疑将对两岸关系造成特定程度的伤害。2014年3月爆发的太阳花学运正是在上述相关各方联合操弄和影响下产生的结果,对于两岸既定的经贸交流及两岸关系发展带来了负面的效应。
其三,突发事件对两岸关系影响不容小觑。在两岸交流互动30年里,特定突发事件对于两岸关系发展的影响值得重视。以陆客火烧车事件等事件为例,2016年7月,辽宁陆客团在台湾遭遇火烧车事件,20几名大陆游客不幸罹难,民进党当局的不负责任言行及善后措施,引发了大陆民众极度反感。陆客赴台游大幅下降,原本脆弱的两岸关系雪上加霜。
三、两岸交流互动既有经验值得省思与借鉴
两岸交流30年可谓风雨兼程,个中经历不少曲折。然而,有些事件必须进行省思,有些原则与立场须要坚持,也有些经验值得借鉴:
首先,共同政治基础对两岸关系发展影响十分重大。众所周知,九二共识是两岸进行互动的共同政治基础,是两岸关系保持和平发展的定海神针,如果这个基础缺失,那么两岸关系必将受到冲击。纵观1992年两岸双方达成九二共识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新时社之所以几度进入不确定状态,甚至陷入僵局,与两岸共同政治基础被削弱乃至遭到破坏有密切的关联。因此,为了确保两岸关系稳健和正向发展,两岸双方必须认同并不断夯实这个共同政治基础。在两岸交流30周年的当下,新时社再次面临新的僵局与困境,两岸关系也倒退恶化,这与民进党当局不承认作为两岸互动共同政治基础的九二共识紧密关联,显然民进党当局要负主要责任。
其二,突发事件既是危机也可成为交流的契机。在30年中,两岸交流过程中遭遇的一些突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了两岸关系的稳健发展。然而,如果操作得当,两岸双方有心向好,特定突发事件反而在某种程度可能成为双方交流的契机。以闽狮渔事件为例,大陆记者获准入岛采访报道,拉开了两岸新闻交流的序幕,使得之前的单向交流演化为双向,在两岸新闻交流史上具有一定的指标意义。另外,在两岸发生了天灾人祸中,双方表达善意向对方伸出援手,进行人道救援。在一定程度上,可消除彼此的心防,进入彼此的心房,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这些突发事件有如台湾的921大地震、八八水灾,大陆的汶川地震等等,两岸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携手抗灾,共同维护两岸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两岸关系发展显然有着重要意义。
其三,民间持续热络互动影响深远,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成效。在两岸关系面临挑战及陷入僵局之际,两岸民间基层交流持续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两岸官方冷和对抗产生的不良效应,对于两岸关系继续向前发展,将产生难以估量的正面效益。这些民间基层交流不管是在经济、社会、文化,还是在教育、宗教等领域,只要大力加以正确引导,并持之以恒不断推进,势必会逐渐显现出其溢出效应。
四、两岸交流互动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在两岸开放交流30周年的当下,回顾过往展望未来,期许两岸交流持续朝正向发展,而从当下的新时社时局来研判,未来的发展趋势几何呢?
其一,尽管官冷民热在短期内或将成为新常态,但是两岸民间交流互动将持续推进。由于民进党当局上台后,采取亲美日,远大陆的政策措施,抱持两岸零和思维,不承认九二共识,在台湾岛内继续推动去中国化政策,采用或明或暗的柔性台独策略,对于两岸关系发展已造成了重大的冲击,新时社在短期之内可能依旧会处于不确定状态。然而,从2016年5月以来,两岸的民间交流尽管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和影响,但依旧在持续在推动与展开,这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显然是极其正面的。在如此情形之下,大陆及台湾岛内关注两岸关系正向发展的正面力量势必会冲破种种阻扰,持续推动两岸民间交流,将其所能发挥的效益最大化。
其二,大陆展现高度自信,两岸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推进。在当下的时局中,大陆的发展模式越发显现出其优越性及先进性,对于推动大陆在各个领域和方面的竞争力产生了不小的驱动力。在如此情形之下,大陆发展对台湾产生的磁吸效应也将越来越强劲,加之大陆不断展现高度善意,以两岸一家亲为理念,不断对台湾民众尤其是台湾年轻人释出各项政策利好,稳步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台湾民众赴陆发展意愿不断创下新高。无疑,以大陆为主场的两岸融合发展在接下来必然将进一步得到推进与拓展。
其三,两岸族及青年群体将成为未来互动主体。在两岸交流互动中,随着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由两岸交流产生的两岸族势必会不断扩大,他们将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又一稳定力量,而其中台湾青年不断登陆学习、生活、就业和创业,两岸青年群体互动往来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与深化,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不断扩溢这一正面效应。而作为未来两岸社会的中坚,两岸青年群体也将成为将来两岸交流与互动的主要群体。(杨昆福,作者系媒体人)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