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11月19日电 题:送在台凋零老兵返大陆 高秉涵惟愿不留遗憾
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刘舒凌
两岸交流步入30年之际,再听名列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高秉涵,讲述其送近150位大陆在台老兵最后一程的传奇人生,不只有大时代的悲欢离合,还有两岸愿景。
位于台北士林区的家中地下室是高秉涵的小天地,他将母亲留下的衣物挂在墙上,有时,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下来摸摸它们。
1948年,国共内战正酣,高秉涵离家(山东菏泽)、被送往外地就读中学。母亲在其临走时嘱咐:儿子,你要活下去,妈妈等你活着回来。入学不久,学校就因战事临近而解散,高秉涵跟着人流南移,最后在厦门登船、抵达台湾,这年13岁。
少年高秉涵只身来到台湾,历经许多磨难而考取大学,退伍后转任律师。在校园,他结识现在的妻子石慧丽,二人结婚至今年刚好是50年。
直到1979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高秉涵动念要给30年来杳无音信的母亲写信。信件绕经美国寄出、辗转一年后收到答复。石慧丽回忆,丈夫看回信第一段便得知母亲已离世,后面内容就没再看,我断断续续把信读完。
1984年,家人与高秉涵约在香港碰面;又过了7年,他首次回到菏泽,在村西头的父母合墓前长跪不起,这年,他56岁、离家43年。答应要活着回来,归乡后母亲却已不在,高秉涵说,这是他心中最大的遗憾。
地下室的小天地常有一样重要的物件,即菏泽同乡的骨灰盒。1948年,由年长许多的同乡老兵牵手来台,高秉涵在此后岁月里逐渐成为他们当中老无所依者户籍卡上的紧急联络人。
1987年后,两岸开放探亲,一批批老兵回到故里。但高秉涵身边不少同乡有家而归不得小家长,感受到送他们回家的责任。
1991年,高秉涵抱着第一盒骨灰回大陆;接下来的十几年,他将50多位过世的同乡一一送返;事迹一经感动中国节目宣传,托他帮忙的人更多了。时至今日,老人已送了近150位老兵这最后一程。
家里最多的时候,摆了七八个骨灰盒。或因学医缘故,石慧丽并不忌讳地下室里摆放骨灰盒,还常陪丈夫开车南下、抱骨灰盒回到台北。现在,子女们不放心二老驾车远行,已接过衣钵、帮父亲跑腿。
邻居曾调侃高秉涵律师改作法师,老人总是一笑。眼下,地下室还放着一个准备送回大陆的骨灰盒。他说:我还会继续送下去。
小学毕业证上,高秉涵是圆润模样,如今已82岁的他几乎和照片对不上号,小小个头加上高突的颧骨更显精瘦。
生在鲁国菏泽城,流落海岛苦读经。天涯海角逾甲子,有恐不见九州同。很长时间以来,老人都担心自己见不到两岸统一,写下上述诗句。不过,近来老先生又增添了信心。
日前举办的一场两岸交流30年纪念会上,高秉涵带着他醇厚的山东口音说,对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六个任何的表述印象深刻。他认为,这是将一条红线放在那儿了;大陆这些年反贪力度这么大,相信面对台独的这只手也会够硬。
高秉涵这一生有两大憾事,前一个已没机会实现,看到两岸统一这个愿望,希望不留遗憾。
对于身后事,矍铄的老人也做好打算。2014年,高秉涵因肺炎住院时立下遗嘱:我往生火化后即送往菏泽故乡,将骨灰洒在高庄四周的田园里,不作碑、不立墓。(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