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社报10月10日讯综合法新社、英国《金融时报》及果壳网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9日公布,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塞勒(Richard H. Thaler)凭藉其在行为经济学上的贡献,获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委员会认为,塞勒将心理学和经济决策结合起来,揭示了人类在经济决策中的不理性,有助于个人和政府作出更出色的决策。
塞勒是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有行为经济学之父之誉。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也颁发给了这一领域的专家。
被誉为行为经济学之父
行为经济学近年来受到主流经济学家、市场及政府机构重视,而塞勒是最强力的幕后推手。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词中说,塞勒将心理假设与经济决策融合,通过探索有限理性、社会偏好、自制力缺乏所导致的结果,揭示了人类特性如何影响个人决定和市场表现。塞勒的贡献在于针对个人决策层面,为经济与心理分析搭起一座桥樑。
获奖后,塞勒说他的工作最重要的影响就是让人们认识到,经济活动的主体只是人类,而不是虚构的理性经济人。塞勒还说他要尽可能用非理性方式花掉奖金,就像他在研究中所揭示的那样。
30多年前,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还建立在人的经济行为完全理性的假设基础上,但塞勒等一批学者质疑这种理论,他指出人类并非电影《星空奇遇记》中的瓦肯人冼朴,做出的决定与所谓的标准理性模型相去甚远,甚至会引发严重后果。塞勒等人于是提出将非理性的经济主体作为微观研究的对象,行为经济学由此诞生。一开始,塞勒的研究常常得不到同侪认可,但如今,行为经济学已从当初一小部分人的歪门邪道,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新典范。
助力美国养老金计划
塞勒洞悉人性的弱点,他的研究始终围绕一个激进的观点开展: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即拥有可预测行为且容易犯错的个体。比如,他在上世纪80年代的研究中提出心理帐户概念,即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许多心理帐户,不同帐户之间的钱是不可替代的,比如辛苦挣来的一元钱,价值要远大于路边捡来的一元钱。而从经济学上讲,其实每一元钱都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对人的效用也都是一样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平时省吃俭用的父母,旅游时却变得大手大脚;为什么路边的一毫硬币你不屑一顾,但却会对同样价值的红包乐此不疲。
如今,这些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帮助了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做出更好的决定,也促使政府制定更出色的政策。塞勒的理论在经济领域最为知名的应用就是美国为明天储更多(Save More Tomorrow)养老金计划。人们总是认为钱包很紧,退休还很遥远而拖延养老金缴款,这项计划就要求参与者同意在每次加薪后,自动提升养老金储蓄的部分,并利用惯性使人们留在计划中,使没有存储习惯的美国人爱上存款。
影响经济决策的心理因素
塞勒将心理学的现实假设用于经济决策分析,为个人决策的经济分析和心理分析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樑。
●有限理性:塞勒发展了心理帐户理论,解释人们如何通过在头脑中建立单独的帐户来简化金融决策。他还用厌恶损失的心理解释赋予效应,即人在拥有某一商品时,对它的估价要高于未拥有的时候。
●社会偏好:塞勒在关于公平的研究上一直很有影响力,他解释了为什么消费者对公平的关心可能会阻止一些公司在商品需求旺盛时提价,却不能阻止公司在生产成本提高时涨价。塞勒和同事还设计了一个独裁者博弈游戏,这一试验性工具被广泛应用于衡量全世界不同地方、不同人群对公平的态度。
●缺乏自我控制:塞勒使用计划者─执行者模型展示如何分析自我控制的问题,这与现在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用来描述长期规划和短期行为之间紧张关系的框架相似。屈服于短期诱惑,是我们在为老年储蓄、或选择更健康生活方式的计划经常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实践中,塞勒证明了他所创造的术语助推(nudging)可能会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自我控制。
(诺贝尔奖官网)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