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社万宁兴隆9月20日电 题:七旬老归侨郑文泰25年斥资上亿修复热带雨林
新时社记者 洪坚鹏
一个人,用25年时间,陆续投入上亿元(人民币),打造一个上万亩的植物王国,不为别的,只为圆自己一个“绿色梦想”。
今年73岁的印尼归侨郑文泰,从1992年起陆续投入上亿元人民币,在海南省万宁市兴隆华侨农场打造上万亩的植物王国。他所经略的兴隆热带花园,生存着4000多种植物物种,当中珍稀濒危植物60多种,可谓海南的“热带植物天堂”。他曾获评“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中国“侨界杰出人物”、“感动万宁十大年度人物”等荣誉。 新时社记者 洪坚鹏 摄这个人就是老归侨郑文泰—海南万宁兴隆热带花园的“老板”。在满眼翠绿的园子里见到这位73岁的老人时,他正戴着棒球帽,在园子里忙碌,胡须灰白,肤色黝黑,乍一看像个普通海南老农,难以想像他有着“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中国“侨界杰出人物”、“感动万宁十大年度人物”等大大小小的“光环”。在他眼中,财富、荣誉云淡风轻,不如脚下耕耘的这片土地厚重。
他所经略的兴隆热带花园,生存着4000多种植物物种,当中珍稀濒危植物60多种,可谓海南的“热带植物天堂”。
祖籍福建泉州的郑文泰,1945年出生在印尼,先后求学北京、海南、香港和台湾,后移居香港,进入建筑设计、酒店经营管理行业,成为一名商人。此间的资本积累,为他回到海南恢复热带雨林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
图为印尼归侨郑文泰。 新时社记者 洪坚鹏 摄1964年,19岁的郑文泰来到万宁兴隆华侨农场,在这里,他半工半读完成了华侨大学植物分类细胞学课程,与兴隆结下渊源。
郑文泰多年间周游欧、美、非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但吸引他的不是高楼大厦、亭台楼阁,而是充满鸟叫虫鸣,满眼绿色的大自然。郑文泰对新时社记者说:“人类是从原始森林里走出来的,与之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也永远离不开它们。”
1992年,郑文泰生了一场大病,生命垂危。与死神擦身而过之后,郑文泰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放弃所有生意,投身绿色事业。
当年,郑文泰变卖部分资产,与兴隆华侨农场合作,在5800亩的荒地野坡上启动热带雨林修复工作。之所以选址兴隆,正是因其地处北纬18度线的热带北缘,湿度、温度较南北都更适宜热带植物的生长与恢复。
郑文泰邀请了一批国内外的植物专家,带上砍刀、背上水壶、揣上干粮,普查地质、水文、森林植被、物种资源,在山坡上搭建苗圃培育树种。
他拿着GPS定位仪,自己测算、设计,规划未来。
郑文泰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以热带花园为基地,引种、育种、扩繁,进行林相结构恢复。就连国外的朋友到海南拜访,也会特意带给他一些种子作为礼物。经过努力,许多濒临灭绝的植物在这里得到迁地保护、繁殖,并形成群落,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逐渐恢复。
原来供职于广州某植物研究所的张季方,第一次来到兴隆热带花园,惊讶于这里植物物种之多,“受到保护的种质资源、活体标本数量在全国来说都是领先的,很多植物都可以观察到。”
图为兴隆热带花园一隅。 新时社记者 洪坚鹏 摄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油榄仁”,近年才在国内受到学界关注,然而它作为带动其它物种生长、充当热带雨林恢复的“先锋”,早已在热带花园里扩繁了近20年,育有上万株苗。
热带花园里的员工,个个都被郑文泰培养成为多面手:一位点心师,也是嫁接三角梅的高手;一位曾经是医院化验师的员工,现在不仅会修剪植物,还会育种……
郑文泰的考虑是,最大化地发挥员工的作用,少雇佣一个人,钱就可以多投入给植物。
一名员工告诉记者,有一次游客采摘园内的浆果被郑文泰看到,便大喝责备道:“这些东西是给小动物吃的,不是给你们吃的!”
池塘中的鱼更不允许任何人垂钓,因为它们都是留给候鸟的食物。
随着热带花园林相结构逐步得到恢复,吸引了各种鸟类、昆虫、松鼠和蛇安家,还有老鹰和野猪。
郑文泰拿起手机向记者展示热带花园里栖居的鸟类,看着这些颜色鲜艳的生灵,他的嘴角不禁扬起了微笑。
当初将热带花园作为景点开放,是考虑到向众人科普热带雨林价值所在。如今,热带花园开始进入热带雨林附生物种的修复过程,郑文泰开始谢绝接待团队游客,只接受小部分科普性质的游客进入。为此,他不惜4A级景区被摘牌。
对他而言,热带花园的旅游收入可以忽略不计,一旦附生植物被破坏,所制造的恢复成本远高于旅游收入。
但是,若有国内科研院所或是专家向郑文泰讨要植物种苗,他总慷慨相送。为了维持热带花园的运转,郑文泰用从建筑设计、园林设计产业所赚的钱来填补。
今年8月,张季方辞去广州的工作来到热带花园,甚至没有与郑文泰谈薪资的问题。在他眼里,郑文泰的“吝啬”与“偏执”恰恰给予了热爱植物和自然的科研工作者们更大的空间,大家可以在这里长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依着自己的兴趣进行植物育种的研究。
郑文泰对记者说,用电锯一个小时可以毁掉一片树林,而热带雨林的恢复需要400年时间。而我们只做了25年,还要不断地修复、修改。(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