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社网5月19日讯(记者毛丽娟)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呼之欲出,大湾区建设即将驶入快车道,有关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如何互联互通的话题再次引发业界关注。在19日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等共同主办的“大湾区经济与发展论坛”上,香港金管局副总裁余伟文透露,正与内地监管层研讨解决香港居民往来内地手机支付无法跨境使用、到内地开设银行账户十分麻烦、大湾区理财不通畅等迫切诉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徐扬生院士则呼吁出台有力于人才在大湾区自由流动的措施,指粤港澳在教育科研方面互相配合、错位发展对大湾区发展至关重要。
论坛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出炉。该蓝皮书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目前面临的挑战可以总结归纳为“一个构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这既是大湾区的特色也是一些问题的原因。
粤港澳大湾区要达到协同发展,必须达到四个关键要素的流通流畅,即粤港澳三地的货物与服务流通、人员流通、人员流通、资金流通与信息流通。目前由于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和法律体制,9个内地城市与2个特区之间的“四通”存在障碍。
与内地监管层研港手机内地跨境支付
香港金管局副总裁余伟文平时在香港工作,周末在中山居住,他对大湾区内居民生活的方便性有切身的体会。认为大湾区倡建“一小时生活圈”的时候,应重点放在如何便利大湾区内居民的生活、工作和休闲需要。
去年以来,尽管香港的手机支付发展也很快,香港可以用支付宝、微信支付,但一旦跨境到内地,香港的手机支付则不能使用。余伟文建议能够尽快理顺香港居民在大湾区内跨境支付的通道,令到数百万港人内地生活消费更方便。
第二是开设内地银行账户太过繁琐。余伟文表示,除了支付以外,两地居民跨境工作、生活基本都要开一个银行户头配合,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银行对本地所有居民和非居民一视同仁,大湾区里的居民在香港开户基本没问题,但香港居民在内地开户就难很多,有些银行还需要内地居住证。他指,如果能够简化或便利香港居民在内地开户,肯定可以进一步推动大湾区人员流动。
第三是内地理财服务的缺乏,大型基建的完善将带动越来越多港人在大湾区工作、买房甚至退休养老,他们有很庞大的理财需求,大湾区作为内地最发达的地区,居民对财富管理的需要不断增加。余伟文建议,为满足两地居民在理财方面的需求,应研究在大湾区内开展理财产品的互联互通,安排新的机制,初期考虑一定的投资额度、在风险可控下让大湾区先行先试,满足来大湾区工作生活的香港居民和湾区内本地居民的资产配置要求。
余伟文透露,香港金管局近期正与内地监管层研讨解决上述三大问题,相信不久将可回应香港居民往来内地手机支付无法跨境使用、到内地开设银行账户麻烦、大湾区理财不通畅等迫切诉求。
港交所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同一个场合受访时也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国际资本提供者,居民和企业进行国际化布局已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故下一步怎么样把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推到国际市场必然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要在资本自由流动方面有所突破的话,可以从大湾区内开始启动先行先试,比如做一个制度安排,当大湾区居民资产规模达到一定比例,可以让其用 30%、20%的资本不经国家批准就可自由进行海外配置。
吁人才湾区内自由流动 为湾区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近几年来,深港合作出现“新港资企业”的运作模式,即香港各大学培养的“超级大脑”到大湾区创业,比如大疆科技、商汤科技。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呼吁出台措施让大湾区内人才实现更自由的流动。他认为,人才对湾区的发展而言十分重要,从世界三大湾区发展经验来看,湾区总是聚集名校,大学给湾区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方面的支持,大学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灵魂,是湾区发展的智力核心所在。
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培养国际视野、中西并蓄,具有情怀和学养,了解民族、了解历史、了解传统的复合型人才。徐扬生介绍,目前大批学者、经济学家、科学家在港中大(深圳)组建金融、物流、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新能源等领域的国际化创新平台,并且已成建立了三个以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研究院。这些将对国际人才的培养和大湾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他指,粤港澳在教育科研方面的互相配合、错位发展对大湾区发展至关重要。
几天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徐扬生等几位院士的回信中指示,要促进香港与内地加强教育科研方面的合作,支持香港发展国际化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内地、香港各自的科技优势,为内地跟香港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贡献。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近日出席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香港年会时也表示,透过大湾区的参访,亲眼看到了香港在大湾区的长远发展潜力。以教育为例,四年前开设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吸引了众多国际人才,并已经建立多个创新研究机构,她鼓励香港的大学在大湾区开设分校。
湾区内大型基建互通促香港企业北上布局业务
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莲塘口岸等大型基建开通在即,越来越多原来在港发展的港资和外资企业开始寻觅北上发展机遇,或打算将一部分业务搬迁至大湾区其他城市,或意欲开辟新的大湾区市场。
香港一不愿具名的生产性服务类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香港到大湾区各城市的通勤时间大大缩短、便利度大大提升,自己很有意愿考虑将面向国际的前台类业务继续放在香港或者新加坡,但中后台业务则完全可以考虑放在深圳、珠海等地,因香港到这两地无论是陆路交通还是水路交通都很方便。
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透露,自己每周要来一次位于深圳龙岗的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授课,晚上6点从香港上环出发,晚8点刚好赶到授课现场,如果未来广深港高铁开通,通勤时间会更短,有利于香港个人和企业北上深圳参与各类交流合作。
他透露,由于深港两地大型基建的日趋完善,自己所在的银行已经考虑将以前放在北京举办的投资年会搬到大湾区,不一定是深圳、也可能是珠海。他认为,大湾区各要素互融互通的深度合作会改变不少企业的决策,令企业和投资者对大湾区产生正面看法。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