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国台湾研究会举办的两岸交流三十年启示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
中国台湾网10月18日合肥讯 (记者 李杰)由全国台湾研究会举办的两岸交流三十年启示与前瞻学术研讨会17日在合肥召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严安林在会上指出,两岸30年全面交流,为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强劲的动力与坚定的民意支持,产生的积极与正面作用不容低估。
两岸交流取得突破性进展,成果丰硕
严安林说,1987年11月台湾方面正式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标志两岸进入社会人员的实质互动。30年来,两岸各方面交流取得巨大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两岸直接三通常态化,使两岸由过去的咫尺天涯,重重阻隔发展成天涯咫尺,处处通途;两岸经济合作深入化,开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格局;两岸文教交流热络化,为两岸关系奠定扎实的文化、思想与精神基础;两岸社会交往扩大化,台湾同胞赴大陆累计超过1亿人次,大陆民众去台也有1000万人次;两岸政治交往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实现了两岸事务主管机构负责人会晤,而且举行了举世瞩目的习马会,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两岸30年全面交流有四大基本特征
严安林指出,30年来两岸之间的交流发展迅猛,呈现四个明显的基本特征:
首先,两岸交流的发展态势不可阻挡,更不可逆转。不仅是两岸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各方面交流的宽度、速度、进度与广度空前,而且交流的深度与力度也是前所未有。
其次,两岸交流本质的人民主体性在日益显现。两岸关系中民众间交流的特征日益显现,交流成果为两岸民众所享有,这是两岸交流富有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再次,两岸交流所产生的积极性作用很大,但也有一些消极性影响。总体上看,两岸交流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要远远大于消极作用,正面作用远远大于负面影响。而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加上台湾社会民粹主义的兴起等因素,两岸之间社会对立的出现值得关注。
最后,两岸各领域与层面交流存在不平衡性。两岸经济关系进入融合阶段,但两岸社会关系尚处于汇合或磨合阶段,而政治关系则还在竞合之中。因此,两岸交流中的不平衡性相当明显。如经济交流与合作领先于政治层面的交流;台湾民众到大陆者比较多,而大陆民众到台湾相对要少;新闻交流事实上落后于两岸关系发展实际,属于起步早、进展慢;文化交流中演艺活动多,价值探讨少等等。
严安林认为,两岸交流所产生的积极与正面作用不容低估。两岸30年全面交流,为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强劲的动力与坚定的民意支持,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为此,需要充分把握两岸交流大势,坚持以民为本,推动两岸交流的深化与细化,重在实效,真正地使两岸交流与发展所产生的成果为两岸民众所共享。(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