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社网特约记者阿丹在首届中国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现场消息:这次进博会上,新时社网记者阿丹和新京报记者走访了多个交易团企业。他们发现,此前只能通过经销商与进口商“传话”的进口品牌,这次能够当面与对方高管谈合作甚至共同开发品牌;寻求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供应商则发现,中国市场的渠道不只有跨境电商,还能再新增数条新渠道。
据新华社电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10日闭幕,此次进博会交易采购成果丰硕,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
汽车展区成交119.9亿美元
这是记者从此间召开的闭幕新闻通气会上获悉的。在当前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举办进博会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孙成海说,在578.3亿美元意向成交额中,智能及高端装备展区成交额最高,为164.6亿美元;其次是食品及农产品展区,成交126.8亿美元;汽车展区成交119.9亿美元;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成交57.6亿美元;消费电子及家电展区成交43.3亿美元;服装服饰及日用消费品展区成交33.7亿美元;服务贸易展区成交32.4亿美元。此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意向成交47.2亿美元。
进博会累计进场达80万人
本届进博会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共吸引了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展览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截至11月10日中午12时,累计进场达80万人。
5日召开的首届虹桥国际经贸论坛上,举行了“贸易与开放”“贸易与创新”“贸易与投资”平行论坛。
专家表示,进博会达成丰硕成果的背后,是全球企业对中国13亿多人口大市场的看好,是对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前景的看好。扩大进口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推进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新西兰蜂蜜商
中国市场“新人”发现三大销售渠道
11月8日,新时社网记者阿丹和新京报记者见到了新西兰蜂蜜生产商蜜纽康大中华区负责人Angela。“我们是2007年成立的新西兰本土公司,开始只做单一一款蜂蜜,随后逐渐开始生产蜂蜜衍生品以及健康保健品。
此前,蜜纽康一直在西方发展。“之所以进入中国市场,是考虑到蜜纽康在许多其他国家市场占有率已经趋近饱和,而中国还是一片蓝海。事实上,几年前我们就已经把市场定位在中国,但外国人对中国的市场规则并不熟悉,所以一直没有顺利进入。”Angela诉说着她们公司与中国的未来贸易关系。
2016年,蜜纽康开始通过跨境电商进入中国。“虽然有电商渠道,但我们还没有‘大贸’渠道。”Angela解释,“大贸就是可以从中国正式报关入口到真正的线下连锁店、超市里看到的产品,由于线下商超对商品的标准要求很严格,所以需要更多手续”。
“为了更好融入中国市场,我们曾参加过各式展会,但进博会与其他所有展会都不一样,它毕竟是国家层面举办的展会。”Angela感慨,一般的展会和由政府支持的展会感觉完全不同。“这次中国举办活动,新西兰政府也非常配合,设立了‘新西兰企业馆’,展示新西兰有代表性的品牌,特别是出口量排名前列的牛羊肉、乳品、蜂蜜品牌。我们企业在新西兰企业馆里就有一个展位,同时还有独立展馆。”
进博会开展以来,Angela所在的展位每天都会有上百人前来咨询合作。她告诉我们记者团,大部分是有签约意向,也有一些看了新产品之后当即拍板的,“一些进口商超门店老板,很果断地表示就需要这种产品。”
Angela总结道,除了熟悉的电商外,在进博会上她至少新开发了三个渠道:药房、电视购物、进口商超。
德国肉企
香肠产品首次亮相 现场“供不应求”
11月8日,进博会食品及农产品展区的通内斯食品集团展位前,德国大厨现场制作德国烤肠,参展观众排起长队,只为饱口福。
德国通内斯中国食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东站在展台前,看着从香肠窗口绕出一个“L”形队伍,“你看都排到旁边展位那边去了,每天都这样。”
与蜜纽康不同,通内斯的原料肉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超过十年,和双汇、雨润等中国大型肉类企业在原料肉上也早有了合作,“目前,原料肉处在一个供不应求的阶段,中国每年的猪肉有6亿头,远超其他国家,我们公司的产品有50%用于出口,这其中就有30%流向中国市场。
这次前来进博会,通内斯展示的是自己生产的火腿,并且聘请了德国大厨料理,很实在地“请展会观众吃肉”。但相比原料肉在中国多年的流通,通内斯的香肠始终没有进入中国市场,进博会是它们的第一次“亮相”。“目前很多商超以及大型电商都对我们的香肠表示感兴趣,但我们还无法对他们售卖。”刘东坦言,“因为涉及卫生、检验检疫的一些要求,现在香肠产品在跨境方面还没有正式准入,这次我们之所以能把这些香肠带过来,是进博会特批的,我们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在海关检疫通关层面解决这个问题。”
通内斯展位后方,为热气腾腾的德国香肠做背景的,是一个大型的LED屏幕,上面滚动播放着通内斯的猪肉生产加工线。刘东指着屏幕说,“通过追溯体系,我们可以实现养殖数据互通,消费者用手机二维码一扫就可以读出肉制品的生产信息。我们希希望和中国的同行,比如双汇、雨润,以及肉类加工企业,进行对接和探讨,将来能在中国市场形成共赢。”
美国机械厂家
40年深耕中国市场换来展台“火爆”
11月6日,进博会智能装备与制造展区的卡特彼勒展位成为了交易团企业趋之若鹜的地方,一天内这里举行了8场签约仪式,上海航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葛洲坝能源重工有限公司等中国企业与卡特彼勒及旗下多个子公司签署采购意向书,产品涉及工程机械等。
卡特彼勒成立于1925年,公司总部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生产厂家之一。“其实卡特彼勒进入中国已经40多年了。”卡特彼勒展台的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现在卡特彼勒公司在中国起码有1万名员工,管理层也实现了本土化。”
与其他公司不同,作为一个深耕中国市场多年,且生产重型机械,买家也多为大型国企的重工集团来说,这次进博会能够新增的客户不会像食品等受众更广的其他行业那么多。“我们已经深耕中国市场多年,与前来参展的很多交易商都很熟悉,由于合同资金量较大,买卖双方都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接触,我们是借此机会与现有客户加深合作关系。
进博会期间,基于现有合作关系,卡特彼勒分别和石油与天然气、电力与能源、基础设施行业和建筑行业的诸多客户签署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与采购意向书及合作协议,成为了最“火爆”的展台之一。“我们出售的产品有些专业、受众面窄,所以增量客户显得尤为珍惜,此次进博会上,有一家大型钢铁厂要拆除很多废旧机器,对我们配合液压剪的工程机械比较感兴趣。
文稿编辑 特约记者 阿丹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