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领导干部兼任预备役军官的调查
十多个连队主官全是乡镇“一把手”
在苏北某预备役团,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该团包括修理所、卫生队在内的10多个连级单位中,预任指导员全是连部所在乡镇的“一把手”,即党委书记。不仅如此,这10多个连队的预任副连长或预任副指导员,也大都由非连部所在乡镇的党委书记或镇长担任。相比之下,对于职务相对较高的营预任教导员或营党委第一书记等,有的虽然不是由预备役营部所在县(区)的“一把手”担任,但也多是由常务副县长或县委常委担任,至少也是由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等重要岗位的领导担任。而在团机关,情况也是大同小异:预任副团长、副政委和其它部门副职领导等,多是地方相关部门或单位的主要领导,不是“局长”就是“部长”。
至于苏南某预备役团,由于当地经济发达,预备役连队主要依托城市街道组建,10多个连队中,除了两个外,其它的预任指导员也都是街道“一把手”,即由街道党委书记担任。对于营以上领导,包括预任副团长、副政委和其它部门副职领导等,调查结果同苏北某预备役团几乎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调查的苏南某预备役团是个组建10年的老预备役团,而苏北某预备团则是一个组建仅3年的新预备役部队。两个预备役团,一个在经济发达的苏南,一个在经济欠发达的苏北;一个组建10年,一个组建不久,而在预任领导的“身份”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参军”热情缘何高涨
调查中,两个预备役团的现役主官都表示,在他们的预备役军官中,至少有超过一半的人是当初主动要求入队的。一些同志在工作职务调整己不适宜继续在预备役部队任职时,仍不愿离队;还有一些地方领导,每逢预备役部队整组时,都会通过找预备役军官介绍或其他渠道要求加入预备役部队,其热情之高实在让人感动。那么,地方领导干部为何争相加入预备役部队呢?调查中,我们发现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荣誉感。一些预备役军官坦言,预备役军官的身份让他们倍感荣耀,自己加入预备役部队就是冲着这身军装来的。还有一些预备役军官说,不是谁都可以加入预备役部队的,这至少说明了组织上对自已的信任与肯定。此外,“预备役军官战时要转服现役”以及预备役部队每年都要组织预备役军官进行一些军事训练等,也让没担任预备役军官的领导和同事对他们羡慕不已,让这些预备役军官更感骄傲和自豪。
补缺憾。在组织建设上,“最大限度地提高预备役部队专业对口率、转业退伍军人比例和党团员比例”,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对预备役部队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也对预备役军官的来源和选拔做了明确规定。即便这样,一些既非转业退伍军人,也非专业对口的地方领导干部还是强烈要求加入预备役部队,成为预备役军官。他们坦承:自己对是否符合加入预备役部队的条件考虑并不多,主要是想自已这辈子没当过兵,弥补一下年轻时的缺憾,丰富人生经历。
求锻炼。“部队是所大学校。加入预备役部队后,能让自己在思想和管理等各方面得到锻炼提高,对在地方开展工作大有益处。”一些预备役军官表示,这是他们积极加入预备役部队的又一主要目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地方一些大型企业或科研院所的主要负责人之所以争着加入预备役部队,就是为了在发挥自身科技优势服务部队的同时,可以充分学习借鉴部队的军事化管理经验,提高自已和所在单位的管理水平。同时,他们每年还可以“近水楼台”,以过“军事日”的方式组织所属员工到部队搞一些军事训练等。
利发展。驻苏北预备役团政治处对本团现有预备役军官的统计结果表明,在该团3年前组建时的第一批预备役军官中,75%以上的人得到提拔使用,其中有超过30%的人从非领导岗位走上了领导岗位。该团政委纪平告诉笔者:虽然当前预备役部队联合地方组织人事部门对预备役军官进行的考核,还不能成为预备役军官在地方职务晋升的主要条件,但至少同不是预备役军官的干部相比,组织人事部门又多了一条考察干部的渠道。他表示,凡是经过地方组织人事部门认可后编入预备役部队的,一般都有较好的发展空间。这也是预备役军官们十分看重的一点。
辩证看待领导干部“参军热”
显然,地方领导干部加入预备役部队,对预备役部队特别是平日的建设发展来讲,确实是件好事。因为预备役部队“寓军于民”,平日里的许多工作要依靠地方来开展,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需要地方来解决。因而,一个单位预备役军官队伍中的领导干部多了,自身建设的动力就足,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就强。但要看到,凡事都有两面性。地方领导干部加入预备役部队多了,在给部队建设带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平日“应急”或战时“应战”的“归位”问题。
某预备役团冯默然政委说:“平时团里组织‘归队日’活动,请假的预备役军官中80%以上是领导干部,有的领导干部在自已无法参加的情况下,有时还让部属代替。”冯政委认为,虽然这些在地方担任领导职务的预备役军官,平时对预备役工作也十分重视,但他们毕竟身处领导岗位事务繁忙。尤其是“应急”或“应战”时,这些领导干部在后方的岗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大量的组织协调等工作要靠他们去做,让其转服现役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在平时的编组任命中保持一定的“冗余度”,以应不时之需。
此外,由于并非所有要求加入预备役部队的地方领导干部都能如愿以偿,一些人总会因为年龄、专业、职务、身体等原因而不符合“入队”的基本条件而穿不上军装。对于这些同志要做好相应的解释工作,以确保他们在没有成为预备役军官的情况下,仍能继续关注和支持预备役部队的建设发展。而对于那些抱着个人目的入队的预备役军官,无论是预备役部队还是地方组织人事部门,都有责任对他们加强教育,引导他们跳出个人小圈子,认识到加入预备役部队不是为了个人升迁的需要,也不是可以炫耀的资本,而是履行国防义务的需要,必须排除私心杂念,以实际行动在预备役部队中履好职尽好责。
纪念中国预备役部队组建
20周年
解读“国防新旅”
——来自中国预备役部队的调查报告之二
饶文波
第一专题 国防事业心与服役责任感(上)
“身入”更要“心入”
——对预备役军官队伍建设的调查之一
近日,记者在某预备役团通过问卷方式,对30家编兵单位的162名预备役军官进行了调查。感到三年调整期后,预备役军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等,预备役军官队伍的建设也受到了很大冲击,并由此诱发出一些潜在问题。
症结:身入心不入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入队动机有待端正。通过对162名预备役军官调查了解,绝大多数人的入队动机是端正的,能从加强国防建设的大局出发。但也有少部分同志把参加预备役、穿军装、授军衔仅作为一种荣誉,并未实打实地担起相应责任。表现在,有的把服预备役当作自己的从军梦来圆;有的则想体验一下当兵的滋味,还有少数与武装工作有密切联系的同志,主观上不想参加预备役,由于工作所需,不得已而为之等。
职责意识不够明确。预备役军官入队动机的多样性,决定了参加部队工作时的复杂性。主要是少数同志缺少"三心":一是缺少责任心。有的虽然加入了预备役行列,任了职,授了衔,但思想上却没有加入预备役。对部队的事关注不够,没有把心思用在部队建设上。二是缺少关心。调查中发现,有的预备役军官不支持、不配合、不参加正常的军事训练。有的预备役军官对部队交办的工作找借口推脱等。三是缺少诚心。少数预备役军官当"客人"的思想较重,当"主人" 的意识薄弱。平时还能"嘘寒问暖",可一旦需要抓落实的时候,则表现出能推就推,能让就让。
军事素质有待提高。现代战争对军人,包括预备役军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调查中发现,部分预备役军官的素质特别是军事素质,离战时"用得上"、 "打得赢"还有不小差距。调查中,有27人对预备役部队的性质、地位、作用说不清,16人对预备役部队所担负的任务说不清,22人对预备役部队建设的基本原则说不清。
诱因:重身入轻心入
当前,预备役军官队伍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和不足,除在编配时把关不严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预备役军官的培养教育渠道不畅。据调查,目前除了分布在党政机关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预备役军官接受了较为系统的军事培训和教育外,分布在私人企业、"三资"企业以及其他诸如商业、餐饮、个体等领域的培训教育较弱,致使预备役军官的学习制度得不到落实,加之培养教育的渠道狭窄、方法单一、形式呆板,影响了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是预备役军官的管理监督措施不力。预备役军官身份的双重性,给管理监督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主要表现在:一是不好管。主要是预备役军官高度分散、成份复杂、素质参差不齐,部队有限的组织活动难以奏效、鞭长莫及。二是管不住。预备役军官平时寓军于民,实行属地管理。如果不参加部队活动,构不成直接的隶属关系,很难用条令条例和部队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三是不愿管。从以往的实践看,对于违纪预备役军官,出于工作需要或考虑军地关系,一些预备役部队往往不愿管。
三是预备役军官的激励机制有待健全。目前,大多数编兵单位把预备役军官参加预备役工作列为本人的政绩,并在提拔使用等上给予了一定照顾。但是,也有部分编兵单位对预备役军官的支持不够,认为他们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结果挫伤了预备役军官参加部队工作的热情。
对策:身入先要心入
针对上述问题,记者认为,当前要着重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来加以解决:
一、严把预备役军官选配关。对纳编的预备役军官,既要权衡平时所需,更要考虑战时所用。对拟编的预备役军官,要认真搞好调查摸底,看其是否热爱预备役事业、是否具备相应的素质能力、是否专业对口等。同时,根据工作需要该调整的要及时调整,特别是不符合部队建设需要、不适应做预备役工作的应坚决调整,以保持预备役军官队伍的良性循环。
二、抓好预备役军官的教育训练。对未服过现役或未受过军事专业培训的预备役军官,在确定职务等级或授予军衔前,应接受短期预备役基础知识学习和军事专业培训。在服预备役期间,应依法接受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必要时参加应急训练。
三、加强预备役军官管理监督。在继续发挥各级军地共管领导小组作用的同时,平时要坚持活动经常。预备役军官每季度至少要参加部队一次活动,基层预备役军官的活动可结合预建营党委、连队党支部会议进行。活动内容既可学习上级关于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的文件、指示,了解部队当前的主要工作,还可进行代职锻炼,强化职责意识,密切与现役军官的关系。要定期组织考核。对预备役军官的考核,由政治机关和地方组织部门以及编兵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共同实施。重点考核预备役军官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指挥能力和职能作用发挥等情况并将其作为预备役军官在单位提拔任免的主要依据。
四、落实预备役军官激励机制。对预备役军官做出的贡献,要大力宣传,及时表彰,赢得舆论上的支持。要把物资奖励与精神鼓励挂起钩来,凡参加部队活动立功受奖的,可享受国家和地方给予的同等立功受奖者的待遇,民政部门应按军人立功受奖给予优待,以此激励预备役军官自觉履行义务,积极参加部队活动,为预备役部队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近,我们对预备役军官队伍进行了专题调查,总的感到,预备役军官队伍建设在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的高度重视下,队伍结构趋于合理,人员素质明显提高。但按照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尤其是信息化战争征召动员的需要,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针对军兵种专业和高技术人才数量少等问题,走开依托军兵种部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密集型企业等单位选配预备役军官的路子,逐步充实军兵种专业军官数量
一方面要加大对军兵种、专业技术转业干部登记工作力度,在确保一人不漏地进行登记的前提下,优先把这部分人员选拔到预备役部队担任相应职务。另一方面要对超配、超龄等不适应预备役部队建设的人员进行分期分批调整,有计划地选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预备役部队担任专业技术职务。同时,注重从现役军兵种部队退伍士官中选拔预备役军官,从源头上改善预备役部队军兵种专业结构和预备役军官队伍素质结构,以适应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
针对部分人员军事素质不高和集中组织培训难等问题,积极依托军地培训机构拓宽培训渠道,提高预备役军官的综合素质
要按照训战一致、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培训机制,根据不同岗位的职责要求,充分利用军队院校、预备役军官训练团和部队教导队等训练机构,采取短期集训、函授学习等形式,有计划地组织预备役军官进行岗前培训和专业培训。要加强军地协作,依托地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党校等机构,组织预备役军官进行基础性和军地通用课目的培训。要进一步深化与野战部队的挂钩训练和代职培训,使预备役军官在部队训练、演习等军事活动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军事指挥才能等综合素质。
针对新形势下预备役军官队伍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依据《预备役军官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加强预备役军官队伍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
要根据预备役军官人员分散等情况,加强军地协调,进一步建立完善与《预备役军官法》相配套的登记核对管理机制。现役部队要组织广大官兵开展服预备役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教育,增强转业干部自觉履行预备役义务的责任感。省军区系统要准确掌握转业干部数量等情况,积极协调地方军事部门采取在发放转业干部安置报到通知的同时发放转服预备役通知书、公安部门凭人武部出具的预备役登记证明对转业干部进行户籍登记等措施,确保转业干部报到一个登记一个。预备役师、旅、团要加强与当地人武部的协调,做到预任军官选配一个登记一个。同时,有关部门要注意掌握预备役军官的变动情况,确保年度登记核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要坚持党管武装、党管干部原则,紧紧依靠预编单位党委、政府,建立统一协调的教育训练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预备役军官选拔任用、训练培养、考核监督、奖惩激励等军地共管的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抓好落实,使预备役军官明确肩负的职责,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在预备役部队建设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预备役军官是预备役部队干部队伍的主体,是做好军事斗争后备力量准备的重要内容。加强预备役部队干部队伍建设,必须积极适应形势任务转型,以提高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和遂行作战任务能力为基点,通过有效途径,把这支队伍建强用好。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四项机制的健全完善。
健全军地共管机制。坚持军地联合双考制度,建立《预备役军官实绩档案》,每年会同地方组织、人事部门对预任军官进行联合考评,将考核结果与提升使用、调整交流、立功受奖挂钩;抓好《预备役军官述职制度》落实,每年组织一次预备役军官述职,评比表彰一批优秀预备役军官。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按照多样化军事任务需求,借助驻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优势,着眼提高预任军官信息化素质,优化预任军官队伍结构。通过基地“孵化”、“师资”引进、“成果”转化等机制,选送具有一定基础的预备役军官到培训点学习,利用地方师资建立专家型教员队伍,定期组织预备役军官到兄弟单位参观学习、取经学艺,借成果“催生”人才。
健全各项保障机制。注重完善后备力量使用补偿方面的法规,充分体现预备役军官参战支前、参加军事训练、抢险救灾、处突维稳等国防义务的特殊价值。按现役人员的保障标准和当地平均工资水平,在相关法规中明确国家、省、市、县(区)各级解决有关后勤保障和误工补助经费的具体比例,尽快出台《预备役工作经费保障办法》和《预备役人员岗位津贴补贴办法》,明确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因履行国防义务而放弃自身合法收益时,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给予适当补偿。
健全奖惩激励机制。大力开展争当“优秀预备役军官”活动,由军地联合通报表彰。加大奖惩力度,对完成重大任务表现突出的同志,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和预备役军官所在单位通报参训情况,在给予立功、嘉奖、物质奖励的同时,积极向地方组织人事部门推荐。对消极参训、完成任务不好、作用发挥不明显的同志,在给予批评教育的同时,也一并通报地方所在单位,造成恶劣影响的严肃清除出队。
预备役军官队伍建设还存在着摆位不正、编组训练不实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方针,以预备役部队战斗力建设为主线,积极适应信息化战争和市场经济的双重需要,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素质。
搞好选配,解决“基础不牢”的问题。预备役军官队伍的素质如何,选配是第一道关口。为此,一是要妥善处理平时与战时的关系,克服重平时建设需要,轻战时使用的倾向,尽可能少编管钱管物的“协调型”军官,多编懂军事、会指挥的“指挥型”军官和专业对口、技术精湛的“专家型”军官,为未来作战奠定人才基础。二是要适当扩大选配范围,把区域编组与跨区抽编结合起来,努力提高预备役军官的复转比例和专业对口率。三是要实行岗位对接,使预备役军官的军事素质与实际任职一致起来。
强化培训,解决“持续发展”的问题。尽管多数预备役军官是复转军人,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但是,随着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快速发展,预备役军官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无法适应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军事训练,不断提高预备役军官的综合素质。要突出培训重点,围绕预备役军官岗位任职需要,着重抓好指挥训练和专业复训,提高组织指挥能力,巩固专业技能;要完善培训机制,建立总部院校、军区预备役军官训练团、省军区和预备役部队四级分层培训体系,加大培训力度,落实培训任务,为未来作战培养储备更多高素质的预备役军官。
依法行事,解决“随意性大”的问题。《国防法》、《兵役法》、《预备役军官法》的颁布施行,有效推动了预备役军官队伍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人们依法履行职责义务的观念明显增强。但要看到,在有些地区和单位,预备役军官队伍建设的随意性还比较大。因而,在现有法规对预备役军官的来源、选拔、职责、培训、待遇、法律责任等问题已作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用好用足现有法规和政策,切实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解决有法不依的问题。
发挥作用,解决“建用脱节”的问题。目前,预备役军官参加部队建设的深度、广度和经常性都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为此,一方面,要为预备役军官发挥作用创造广阔舞台与良好环境,通过调动预备役军官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教育训练及战备等工作中大胆实践,摔打磨炼,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增强部队建设的活力与创造力。另一方面,预备役军官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职责意识,切实发挥在密切军地关系中的纽带作用,在解决预备役部队重点难点问题中的协调作用,在战备训练和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的骨干作用,使他们在预备役部队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备役军官是预备役部队建设的骨干力量和战时现役军官补充的主要来源。加强预备役军官队伍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立足培育应急作战人才准备出发,盯着问题做工作,瞄准差距求提高,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训练有素、作用明显、管理正规的高素质预备役军官队伍。
着眼任务需要,着力解决预备役军官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当前,预备役部队在选配预备役军官上存在着“重平时管用轻战时顶用”的问题,致使预备役军官队伍存在着“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兼任多、管钱管人部门人员编入多,而技术型人才缺乏、退伍军人偏少、专业对口率偏低”的现象。为此,应着眼遂行任务的需要,一方面要突出以“战时拉得动”为目标来选配预备役军官,严格按照领导岗位职务选配,既要把能为部队建设发挥作用、军政素质过硬的党政机关干部选配进来,又要扩大选配范围,向科技密集型行业拓展,向专业对口性强的企业延伸,向信息化程度高的单位推进,以满足战时补充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坚持把专业对口率和退伍军人比例要求作为硬指标、硬任务,针对个别地区难编配的问题,采取打破区域、就近跨区的办法,在更大范围搞好选配,使预备役军官选配向军事指挥人才和主战装备的专业技术干部等关键岗位倾斜。
创新培训机制,着力解决预备役军官军事素质不够过硬的问题。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应急作战任务,对预备役军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预备役指挥军官不懂作战指挥、专业技术军官不精通装备原理、基层预备役主官不会带兵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为此,应从完善培训机制入手,把“平时能组训、战时能指挥”作为硬指标来落实。一是区分层次训。团以上预备役军官重点学习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理论,着力解决提高组织谋划能力;机关预备役军官要在掌握机关业务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辅助决策能力和指挥技能;基层预备役军官着力提高带兵训练、带兵打仗的能力。二是突出重点训。针对预备役军官平时忙于地方工作,难以抽出大块时间参加培训的实际,重点结合担负的作战任务和使命课题,加强对应急作战战法、训法的学习研究,使他们熟悉执行任务的各种预案,知道部队行动时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三是创新方式训。针对教学力量不足、专业场地器材难以保障的实际,要努力在拓宽训练渠道上想办法,积极依托驻地人才和资源优势,进行基础性和军地通用课目的培训。
强化职责意识,着力解决预备役军官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的问题。在工作实践中,注重加强“三个引导”,帮助预备役军官立足岗位有所作为。一是引导预备役军官在部队建设中唱好“主角”。应充分信任预备役军官的基本觉悟和能力素质,虚心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尊重和支持他们按职责行使职权,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二是引导预备役军官在军地协调中当好“桥梁”。发挥预备役军官大多担任地方领导职务的优势,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传达上级对预备役部队建设的指示要求,反映部队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对预备役部队工作的重视。三是引导预备役军官在解决部队实际困难中挑好“重担”。随着应急作战准备的不断深入,预备役部队需要地方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引导预备役军官协调各种关系,积极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
坚持军地一体,着力解决预备役军官教育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过去由于缺乏操作性强的制约性措施,预备役军官凭着觉悟干、凭着感情抓的现象比较突出。对此,要牢牢把握预备役部队军地双重领导这一特点,建立健全军地一体的教育管理机制。一是加强联合督察。将预备役军官参加部队军事训练、政治教育、战备演练等工作纳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目标管理体系,加强军地双向沟通,准确掌握预备役军官在岗在位的现实表现。通过军地有机连接,使其肩上有担子、身上有压力。二是强化奖惩激励。把奖惩机制引入预备役军官管理,通过随机抽查、定期检查和完成重大任务考核等方式,对预备役军官履职尽责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对表现突出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推荐优先提拔使用。三是重视典型引导。结合预备役部队自身实际,重视培养典型,以典型为标杆,把各项工作的指标具体化,使大家学有榜样,以强化他们献身预备役部队建设的使命意识。
预备役军官是预备役部队军官的主体。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部队建设的质量。我师始终按照实战的要求,把选准配强作为加强预备役军官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下大力加强预备役军官队伍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部队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按照实战标准,选准配强预备役军官。坚持以对打赢未来战争高度负责的精神,统筹兼顾,科学选配预备役军官。为实现平时与战时的“无缝”对接,坚持以“拉得出、用得上”为前提,通过细化选拔条件,硬化选配标准,严格把住政审关、年龄关、身体关和素质关。在此基础上,坚持单位推荐、军地考核、党委审批、按权限任免的程序,认真做好选配工作。
着眼实战需要,提高带兵打仗能力。师、团两级注重加强战斗精神教育,增强高标准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紧迫感。坚持把“平时能组训、战时能指挥”作为硬指标来落实。在内容上,重点结合使命课题,研究训练多种战术课题,学习处置多种复杂情况;在手段上,依托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训练平台,提高信息化含量;在方法上,采取分期分批集训、函授作业自训、外联挂钩带训等多种形式,增强训练效果,使预备役军官带兵打仗能力明显增强。
注重平战结合,建立完善管理机制。建章立制,坚持依法严格管理。依据《预备役军官法》,结合我师实际,研究制定了《预备役军官管理意见》,明确规定了教育训练、岗位职责、日常管理、征召动员、转服现役及相关待遇等问题,较好地克服了过去单靠行政协调、感情磨合解决问题的现象。每逢整组点验、拉动演练和执行各种任务,预备役军官都能随叫随到。联合办公,坚持军地共同管理。针对预备役军官亦军亦民的特点,定期召开军地联席会议,研究加强教育管理问题。借助地方组织、人事部门的优势,认真抓好双重管理。师、团分别成立管理办公室,由省、市(州)委组织部派专人到政治机关常驻办公,具体负责预备役军官日常管理教育,做到集中活动到哪里,管理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严格考评,坚持跟踪经常管理。坚持与地方有关部门一起,共同做好预备役军官的考评工作,并将考评结果作为提职、晋级和奖励的重要条件。几年来,师与省委组织部联合表彰了126名优秀预备役军官,其中有42名职务得到提升,有效调动了广大预备役军官投身部队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