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旭升油漆总汇盛装乔迁喜迎八方宾客

湄潭茶叶:脱贫致富的“钱袋子”

湄潭茶叶:脱贫致富的“钱袋子”

贵州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核心区域。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是贵州发展茶产业的独特优势。200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下决心振兴茶产业,印发了《关于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黔党发〔2007〕6号),揭开了贵州茶产业10年飞跃式发展的帷幕。2015年全省茶园面积由10年前的102万亩急速增长到693万亩,投产面积约500万亩,茶叶年总产量27万吨,产值260亿元。依托茶产业,10年间有61.45万人脱贫,实现了茶产业发展与扶贫工作协同推进。湄潭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五在茶”理念:走出茶产业扶贫新路

湄潭县系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生态环境优美,常年空气优良率100%,宜于茶树生长。1939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和国立浙江大学先后落户湄潭,开启了中国现代茶产业的大门。2007年县委县政府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振兴茶产业的决定,牢固树立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的“五在茶”理念,带领全县苦干 实干,短短十年,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60万亩,成为贵州茶产业第一县。2016年茶叶产量、产值、茶业综合产值分别达5.3万吨、35.9亿元、88亿元。

湄潭县坚持将茶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富民强县有机结合、深度融合,以茶产业发展带动脱贫致富,成为名副其实的“钱袋子”。到2015年底,全县贫困人口从2006年的72800人减少到27700人,贫困发生率从16.45%下降到6.4% 。目前,茶产业覆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5404户17800人,分别占2013年末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总数的40% 、41% ,随着贫困户茶园相继投产,帮扶政策陆续到位,茶产业覆盖的贫困人口将在短期内实现稳定脱贫致富。

湄潭县茶产业的发展不仅给县域经济插上了腾飞翅膀、给贫困人口带来了脱贫福音,也为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茶旅文化产业开创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今,湄潭种茶的地方,农民守着茶园便是守住了金山银山。广袤的乡村大地,小洋楼代替了茅草房,水泥路代替了羊肠道,汽车、高档电器早已成为百姓家中的平常物品,人们的笑颜诉说着 生活的幸福,以茶致富、因茶脱贫的故事正在上演。该县建成的七彩部落、核桃坝、田家沟等景观景区已成为茶旅文化 带动脱贫的成功典型。

突出“五个关键”:以茶为业斩断穷根

扶持主体兴产业,使茶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湄潭县坚持发挥自然优势禀赋,在鼓励企业、能人和广大干部群众建茶园、办加工、闯市场的同时,整体筹划茶园布局和配套的市场建设、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点建设,逐步确立了以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为全县精深加工主阵地,以万亩茶园的茶青初加工点为基本单元,配套安排茶青交易市场建设的整体布局思路,既保证了规模化加工生产的原料来源,又使得散户的小批量产品有了畅通的初加工渠道,最大限度地把茶产业的发展成果惠及了全县茶农。一是做强企业,强化政策扶持。整合和捆绑项目资金,利用“3个15万元”等优惠政策,扶持小微茶企做大做强、做特做优,形成茶业加工集群。2008-2016年,县财政每年投入5000万元支持茶企、加工厂和加工大户,截至2016年全县茶叶加工企业达528家。规模茶企拥有固定资产26.2亿元,厂房面积30万平方米,共有加工机具7500台(套),年加工能力8万吨以上。二是做优茶农,强化培育引导。按照“五个一”标准,建立茶叶专业合作社,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和茶叶生产加工专业化水平。目前,全县已建茶叶专业合作社76个,发展专业大户(种植茶园 15亩以上)3600户,带动茶农5万余户,辐射茶园近40万亩。

创新机制扶真贫,使茶产业成为贫困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在大力推进茶产业扶贫中,探索创新了多种扶贫模式。一是自主经营型。茶农通过自种、自管、自采、自销等自主经营管理模式,每年每亩投产茶园茶青收入稳定在5000元左右,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茶青采摘不择劳动力,妇女、学生、老人都可以采摘,平均1亩茶园可让1.5个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二是流转管理型。通过定期租赁、经营权永久流转、 返租倒包等流转模式,推进茶园相对规模集中高效经营,实现农民在茶产业上的分工协作,带动贫困农民致富。如西部生态茶业第一村核桃坝村通过流转茶园和产业化分工,吸引外来贫困人口3200余人务工,该村居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0 元。三是就业转移型。大力发展茶叶加工、销售和茶旅一体化等二三产业,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对象职业技能培训,推进转移农民特别是贫困人口就业,全县工业、农业园区和茶旅产业带动农民就业4万余名,仅以茶旅一体为重点的旅游从业贫困人口就达965人,通过务工和惠农政策等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人均非农收入占比达53.84%。四是产业联结型。湄潭积极推行“企业+合作组织+ 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园区+企业+农户”等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并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试点“两权抵押”、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成果,仅专业合作社就带动贫困户4700户脱贫。

注重质量创品牌,用区域公共品牌价值和规范化管理引导茶产业健康发展。用质量保品牌,以品牌创市场,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不断提升茶产业的竞争力。一是严格监管,保障质量安全。成立茶叶质量安全领导小组,组建县茶叶质量安全检测执法队。对茶产品质量安全实行“一票否决”,推行茶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实现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全程监控。推 行涉茶镇配备茶叶质量安全员制度,已建成国家级出口茶叶质 量安全示范区。二是强化品牌打造。集中打造优势品牌。组建茶叶协会1个、名茶公司30家,着力打造“湄潭翠芽”“遵义红”"湄潭手筑黑茶"拳头产品,并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湄潭翠芽”“遵义红”占我省“三绿一红”四大重点推介品牌半壁江山。在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湄潭翠芽”“遵义红”均获得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加大品牌宣传力度。2006年以来,每年组织企业赴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贵阳等地参加茶博会10 余次。在全国 地级以上城市开设茶叶品牌旗舰店、专卖店、批发部590家,并进入北京市马连道、安徽省鹅桥、广西省横县、江苏省溧阳、 湖南省高桥等国内重要茶叶市场。三是强化市场开拓。着力打造中国茶城“一个中心五大平台”,现已入驻茶商、茶企405家,遵义市8个产茶县分别直购1300平方米商铺开设县域农特产品专销店,2016年交易量1.7万吨、交易额13.5亿元。建成32个茶青交易市场,鲜青可在0.5小时内进入交易市场。积极推进茶叶出口贸易,茶叶出口欧盟、俄罗斯、非洲、台湾等地,2016年出口茶叶2600吨、创汇3000万美元。四是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与浙大、贵大、贵州茶科所等单位合作,2008年起每年实施茶叶科研项目2-3个,重点抓好茶树优良品种选育、病虫害防 治和茶叶高产栽培、精深加工、贮藏保质、清洁化生产等技术研发,现已研发出“微波杀青”“远红外提香”“恒温蒸汽杀青”“电热与微波杀青组合新工艺”等专利技术30余项。

三产融合延链条,让贫困农民更多地分享价值链提升效益。湄潭县坚持三产融合发展,推进茶产业“接二联三”,注重茶产业链的延伸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先后开发了茶多酚速溶茶粉、茶叶籽油、茶香酒、茶树花、茶足爽、茶多酚胶囊等近20类茶深加工产品,成为国内茶产品最丰富的县之一。已建成茶楼、茶馆300余家,将茶制品、茶文化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当中。现已建成永兴茶海公园、象山茶植物博览园、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中国现代茶工业遗迹博物馆、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国家4A 级景区、中国茶海、300里茶桂风情带等景区景点,成为湄潭县标志性风景名胜区。2016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306.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88 亿元。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