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港专家学者齐聚北京针对香港立法会补选结果进行探讨
新时社网3月15日讯 由“宣誓风波”引发的香港立法会四席补选尘埃落定,虽然表面上的结果是建制派和反对派各取两席,但建制派打破了在单议席单票制的选举不敌反对派的宿命,而且在另外两个选区与反对派候选人的得票差距进一步缩小,都反映出香港当下社会政治气氛的改变。
对此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一国两制法律研究中心、北京联合大学京台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台湾法研究中心以及南开大学法学院台港澳法研究中心四家机构14日在北京联合主办了第4期“一国两制精英沙龙”,活动特别邀请到香港“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召集人、原香港发展局局长政治助理何建宗先生就此次立法会补选结果以及未来香港政治形势的发展进行了详尽分析。
对于这次选举的特点,何建宗表示,首先它是单议席单票制,对大党有力,对资源整合力量强更团结的阵营有利,建制派这方面的力量是挺强的。而因为这几个议席原来是反对派的,不少反对派的支持者以为他们处于“十拿九稳”的状态。另外,选举前夕,反对派一直刻意制造的一些议题,也都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太大的的回应。反观建制派就非常努力,他们非常希望能够有个“零”的突破。
何建宗
在港府层面,何建宗说,在很多民生议题上,现在特区政府完全采取一个主动,也愿意大手笔地去做,这让在民生议题上反对派不能,也没有太大的着力点反对。而政治议题现在是中央主导,特区政府要做的是有策略地推行。无论《国歌法》也好、“23条”、“一地两检”也好,反对派都不能主动地制造议题,只能被动回应,而现在这种“回应式的抗议”影响也不大。
至于2020年举行的下届立法会选举,何建宗就乐观表示,所谓“本土自决派”的影响力会慢慢下降。他认为,很难再出现第二个罗冠聪、朱凯迪,黄之锋等人造成的威胁也不大。他解释,现在有DQ(剥夺资格)、有选举主任,而所谓的“本土派”也需要一个土壤,就像植物一样,品种要好,但也需要土壤,要各方面条件配合。现在这种土壤已经不存在了,社会撕裂正在弥补当中。在当下香港社会趋向和解的政治氛围之下,有意从政的香港年轻人,愿意参加所谓“本土派”的年轻人相信不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一国两制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田飞龙在总结发言时则跳出了立法会补选本身,认为补选在香港本地被放大,他更多的是将香港放在未来国家整体的发展战略中去观察。
田飞龙
田飞龙表示,“融合”成为了“一国两制”新的主题,这也是“一国两制”在一种动态发展的时代化特征体现。在十九大报告“一国两制”的专节中对此展开了更加明确的论述。而“融入式发展”对香港又分两个层次,因为香港是一个既要融入国家,又要继续保持自身的国际定位与特色。他续说,国家有两套发展规划对准香港,去塑造香港的未来,一是“一带一路”,另一个是“粤港澳大湾区”。
田飞龙又认为,“一带一路”是香港“再国际化”的主要通道,没有了“一带一路”,依托原有的“国际化”,香港优势不在,无法发展。第二,“粤港澳大湾区”是香港国家化的必要形势,通过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国家,解决国民身份,也解决两制之间的过大差异对国家统一主权的威胁。通过2014年的“白皮书”,2017年的“七一讲话”,以及2017年十九大报告的港澳专节,应该说“一国两制”之下香港治理的新共识已经基本形成。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