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了维护自己切身利益,一些退役军人通过不同渠道纷纷向上级反映自己的诉求,希望引起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使自己问题及时得到合理解决。
据了解,在退役军人诉求中,志愿兵(士官)占的比例大,时间跨度比较长,反映的问题比较客观具体,迫切希望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其核心问题是安置问题。或是安置政策不落实或是落实不到位带来的连锁反映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4点:
一是政策不落实。1978年我国实行志愿兵役制度。当年国发[1978]75号《关于兵役制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志愿兵退出现役后,由国家负责安置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兵退出现役暂行办法》规定,退出现役志愿兵原则上回原籍,由县报请行政公署或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统筹安置。转业志愿兵安置后,安置单位相应增加劳动指标,应列入国家当年下达的和各省、市、自治区的劳动计划。安置在区县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保留全民所有制身份。后来,国家就志愿兵安置问题多次进行强调。1999年底,志愿兵改为士官后,士官安置政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转业士官可以自谋职业,也可以选择政府安置。士官转业进退灵活自由,转业带来的问题相对少些。从志愿兵安置情况看,国家政策到了下面,执行走样较为严重。由于政策不落实,导致志愿兵(士官)工作无着落,生活没保障。现在有的志愿兵(士官)连栖身之地也没有,有的志愿兵(士官)连生存也很困难,这是许多志愿兵(士官)上访诉求的根本原因。
二是安置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轻视党和国家的安置政策,走形式,搞变通,打折扣。有利的执行,没利的不执行。在安置上公然违背安置政策和相关法规,讲人情,拉关系,为所欲为,搞暗箱操作。领导打招呼的,有关系有背景的,走了门路的,得了好处的,安置到有编制,有岗位,福利好,有保障的好单位。而其他志愿兵(士官)则从简处理、随意安置打发。如:把志愿兵(士官)安置到一些不景气、要破产的企业单位。有的没上几个月的班就下岗失业了。有的被迫强行买断工工龄。有的地方为了完成任务,对付上级检查,欺上瞒下,搞起虚假安置,数字虚假,材料虚假,表面上都安置了,实质上有其名无其实,一直待岗悬而不决。这些志愿兵(士官)在农村没有土地,在城里没有单位,十几年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部队,到头来一夜回到了当兵前,这是志愿兵(士官)上访诉求的主要原因。
三是待遇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同工不同酬,同岗不同薪。同年进单位,因为编制的区别,干同样的活,做同样的事,工资却差距很大。有位志愿兵(士官)在部队服役18年,安置后工资还没有刚进单位的新员工多。诸如住房公积金、福利分房、小孩入托入学等实际问题成了天方夜谈,这是志愿兵(士官)上访诉求的重要原因。
四是诉求不解决。当一些志愿兵(士官)遇到政策不落实,安置不到位、待遇不公平等具体问题时,他们积极向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希望得到合情合理的解决。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成为常态。更有甚者以干扰办公秩序为由报警打发。有关部门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是志愿兵(士官)上访诉求的客观原因。
志愿兵(士官)上访诉求问题由来已久,一直没有得到合法合理合情的解决。志愿兵(士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在身份上不同于干部,在待遇上又不同于士兵。他们在军队和部队建设中,无私奉献,流血牺牲,吃苦耐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他们大多是年过半百之人,都是农家子弟,没有土地,没有工作,没有保障。为了养家糊口,不少人至今仍在外漂泊。
志愿兵(士官)上访诉求的问题比较客观具体,要求又比较迫切现实,直接影响个人或家庭生活稳定。希望在这次国家‘清零’行动中的的确确把志愿兵(士官)的问题梳理好,整理好,解决好,切莫让‘清零’行动走了过场,更不要‘让军人成为全社会最尊崇的职业’成为一句空话,而要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给广大退役军人特别是志愿兵(士官)一个满意的回答!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