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华侨 >> 留学特快 >> “侨”这四十年:我的“家”,永远的港湾

“侨”这四十年:我的“家”,永远的港湾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广大海外侨胞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来华投资的先行者和主力军,是中国面向全球、扩大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华侨华人功不可没。

  “‘侨’这四十年”主题征文活动启动后,海内外投稿纷至沓来。即日起,一篇篇佳作将陆续刊出,展现华侨华人与中国同行的四十年。

——编者按

我的“家”,永远的港湾

刘玉红

  家,在一般人理解中,是大家一起生活的避风港湾。而我作为一名归侨,对这个词熟之又熟。

作者刘玉红作者刘玉红

  我是蒙古国归国华侨,当年随爸爸妈妈回国定居。

  回国后我们受到了所有“家”人的关怀,从国务院侨办到地方,都非常重视我们,为我们考虑得很周全。在各级侨办的紧密配合下,我们顺利回到申请定居地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爸爸的家乡。

  我们姐妹五人被相应进行了安置,我由于年龄小,当地侨办为我安排了学校,当时考虑我回国后学习跟不上、听不懂等种种原因,将我安置到了小学五年级,但是我还是有些跟不上,天天哭,老师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下功夫给我天天补课。我记得毕业考试当天出了考场,老师就急切地和我核对答案,初步认定我能得90多分,老师高兴地骑自行车把我送回了家,并向妈妈爸爸报喜讯。老师的这个举动让我感动至今,一直铭记在心。

  点点滴滴的小事,展现了侨办的贴心关怀,让我们走到哪里都想拜访当地侨务部门,和他们谈谈心,聊聊家常。

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侨代会,呼伦贝尔代表团集体合影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侨代会,呼伦贝尔代表团集体合影。

  就这样,我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慢慢长大。我有幸认识了陪伴我终身的帅小伙,为了跟随他,我又一次决定离开第二故乡锡林浩特,前往呼伦贝尔鄂温克族自治旗。对这一大转折我心里其实没有底,第一个想到的依然还是我的“家人”——侨办。在告别第二故乡前,我来到了当地侨办,找到了时任主任,他同意为我开具相应的身份介绍信、关系证明等,并主动与前往地侨办取得联系,让他们一定要登记在册,多多关照……

  在鄂温克族自治旗,我至今已生活了27个年头,我们的孩子都已成为了国家公务员,种种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侨办无微不至的关怀。

  刚到此地我人生地不熟,第一个想到找侨办,呼伦贝尔侨办时任领导管兆云是一位热心人,当时的鄂温克旗还没有成立侨务部门,一切事项由市侨办来解决,把我推荐给当地政府,由此我也成为了第一位居住在鄂温克族自治旗的归国华侨。几十年过去了,侨办的工作人员交替变换,但对我们的关怀依然如故。

侨务部门组织侨法知识竞赛。侨务部门组织侨法知识竞赛。

  尤其是鄂温克族自治旗成立侨联侨办以后,基层偏远地区更受到了各级侨务部门的重视和关心,经常会有一些国家级、区级和市级领导前来慰问,让我感到“家”的温暖。自当地侨办成立以来,我们组建了内蒙古地区最基层第一个“侨胞之家”,设立在了社区,使我们感觉“家人”离我们越来越近。我还参加自治区级、市级、旗级的“侨代会”,担任旗级政协委员、镇级人大代表等社会职务,这让我不断增长见识,吸取新知识,充实自己。

“六一”儿童节慰问最基层的诺图格幼儿园。“六一”儿童节慰问最基层的诺图格幼儿园。

  如果没有“家人”,我不会有今天幸福的生活,如果没有“家人”,我也不会得到这么多的荣誉。

  我的“家”,永远的港湾!

  【作者刘玉红,归侨,现居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

【责任编辑:谢萍】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