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某地,碧空如洗。几架大型运输机呼啸而过,空中瞬间充斥着硝烟味。
“不好,飞机锁未能解锁,货台不能释放!”随着上士陈世刚一声惊呼,每名战士的心立即提到了嗓子眼上,大家心里都清楚,如果装备不能离机,牵引伞在飞机尾部充气,很可能酿成重大事故。
千钧一发之际,三级军士长蔡条阳却异常镇静,果断发出指令:“1、2号手迅速就位,实行紧急系留,2号手拿镰刀,砍断牵引绳……”随着他一个个干净利落的出击手势,数吨重的全地形车终于安全系留。
“无论是空投武器弹药、生活物资,还是装甲战车,只要能空投的装备他都能带领战士精准投放、分毫不差。”提起蔡条阳,连长刘高朋交口称赞。
刚参军时,蔡条阳入伍到了空降兵某团上甘岭特功八连,新兵跳伞任务完成后,他就迷上了跳伞这项运动。下连后,他曾有机会去学开车,但是对跳伞的热爱使他放弃了这次难得的机会。他说:“学车以后退伍也可以再学,但跳伞可不是什么时候想学就能学的。”凭着满腔热爱,他如愿成为了一名重装空投骨干。
随着空降兵部队建设的快速发展,重装空投技术在沉寂数十年后又重新焕发了新的生命。经过精挑细选、重重把关,15名干部骨干为制式学员,参与培训一种新型重装空投系统。当时还是上等兵的蔡条阳作为勤务保障人员被派去参加培训,在完成保障任务的同时进行旁听学习。
刚开始听空投系统理论时,他就像听天书一样云里雾里。咋办?学!他自费买来外语字典和书籍,像小学生学拼音一样,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记,一句话一句话地学;线路不明,就对着系统,手握着零部件顺藤摸瓜,一边摸一边画,晚上回到宿舍再进行整理,直到弄清线路的来龙去脉。经过勤奋刻苦的强化加压,蔡条阳在短时间内掌握了空投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捆绑方法,在集训总结表彰大会时,获颁“重装空投优秀学员”证书是他努力的回报。
那年7月,一场军事演习在西北某基地拉开帷幕。对于他这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来说,西北的高原气候糟糕透了。到西北没几天,鼻子就总是流鼻血,为不影响训练,哪边鼻孔出血,他就把哪边堵上,最后两个鼻孔都堵上了,血就从嘴里出。流就流吧,他也不管不顾,愣是没影响训练。他常说,“成功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每个人都是要吃苦、摔跟头才会渐渐成熟的。”凭借着不怕吃苦、关键时刻不掉链子的精神,他在几个班长中脱颖而出,破格提升为代理排长,年底荣立三等功。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他并不满足,又开始实施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他深知全军空降空投技术人才凤毛麟角,为培养更多的空投战斗员,甘当幕后英雄,主动请缨扮演教员角色。对此,有人笑言:“老蔡当的是兵,操的却是领导的心。”
面对层次不同的战士,他为每个人的训练方式进行“量身定制”。甘肃战士马仲锐刚分到空降勤务连时,基础薄弱,在大项任务中,只能“稳居四线”。为此,蔡条阳就与他“结对子”,专门制定训练计划,亲自指导。在今年总部临时应急拉动中,马仲锐一举摘掉了“吊车尾”的帽子,带领三名战士在短时间内对某型脱离锁精确定位,快速装配。当看到一簇簇伞花从机舱“吐”出,合抱着伞兵战车徐徐落下,实现物伞分离安全着陆时,蔡条阳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处理特情让不少人感到棘手,却成了蔡条阳的“杀手锏”,也是他向战友传授技能的绝好机会。他总结出“一看二试,三调整四对接”的经验,次次都能将难题迎刃而解。还将自己总结和整理的10余万字笔记,上百条的心得体会印成小册子,毫无保留地与战友一起分享。如今,他所带领的团队散布在全师各连队,能够独当一面的骨干达一百余人。
蔡条阳不仅热心培养新人,还积极钻研创新。某年,某新型运输飞机进行空投试验,蔡条阳被派到现场参与试验空投任务,但在对事故系统进行空投论证时出现了重大的安全隐患问题,试验任务被迫暂停,各级领导都十分着急。
第二天,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几十位专家现场观看录像分析后无果,相关厂家也束手无策,面对装备他们发生了激烈的讨论。此时,正在对空投装备进行清理的蔡条阳听到了专家们的讨论,他走上前去大胆发言:“各位领导、专家,我是负责这次空投大件的空降兵技术员,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凭借着丰富的重装空投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蔡条阳结合现场器材装备,详细讲解了重装空投系统的工作原理,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专家组组长当场邀请蔡条阳参加分析研讨会。最后,经过反复研究分析,专家组采纳了蔡条阳的分析意见,该新型飞机空投实验任务也圆满成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蔡条阳因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并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说起他,不少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他是当之无愧的‘兵专家’!”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