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评论 >> 香港视点 >> 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高校管理层的腰杆可以再硬些

广东研究大湾区科研经费跨境使用

  图:广东科创“政策包”料将争取向港科研人员提供税费优惠。图为广东科研人员在控制室工作\网络图片

  新时社报1月29日讯(记者 卢静怡)粤港澳大湾区科研人员交流合作今后将更便利。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二场发布会28日举行,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透露,正配合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方案”,方案预计最快四、五月份或年中出台。对于粤港澳三地在大湾区内实现科研合作,科研经费跨境使用、税费优惠以及国家大装置共享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王瑞军回应,针对三项问题的政策正在推进中,目前广东正在编製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政策包”,预计也在年内出台。

  王瑞军表示,今年重点工作是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技创新行动,并为此制定方案。他介绍,广东2017年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大幅增长,全省认定登记技术合同逾1.7万项,合同成交额近950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20%。广东今年将加强与粤港澳合作,大力推进香港科学园、香港应科院、香港各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先进技术成功向广东转移和产业化。

  突破政策壁垒 促科研合作

  粤港在科研合作上合作经验丰富,然而科研经费不能跨境使用是困扰两地科研人员的一个难题。王瑞军认为,大湾区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突破政策制度障碍,让科研经费在大湾区内跨境流动。他透露,去年12月底,香港一家承担国家科研项目的机构已经成功尝试从银行获得从内地打入的200万科研经费,并能顺利使用。“目前科技厅、财政厅等部门都协调得很好,相信资金过境问题很快可解决。但资金过境后,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是按照香港标准还是内地模式,还需要进一步落实。”

  “科研经费可跨境使用后,不仅是内地资金可支持香港创新,我们也希望香港资金能支持广东的创新。”王瑞军透露,省科技厅上周二与香港创新科技署及澳门科技管理部门在深圳开会,正紧密协调科研经费跨境使用如何有效协助三地创新主体发展。

  为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东重点科研设施愿向港澳开放。“无论是省级实验室、国家级实验室还是国家大科学装置,我们都会对港澳和内地各城市开放。希望可藉此吸引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者来广东做研究。香港的博士、博士后甚至优秀的研究生都可以过来。”王瑞军表示,广东目前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06家。此外,还有7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在广东建设中。他举例,广州超算中心“天河二号”就是粤港澳科研共享合作的典型。据悉,截至2017年7月,“天河二号”已为港澳地区50馀家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服务。

  争取向港专才提供税务优惠

  “科研人员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工资扣税较多是非常实在的问题。”王瑞军一直关注这方面问题。他留意到,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唐本忠教授团队,从去年开始已到华南理工大学工作,也将面临税率问题。“科研人员税率能否优惠,突破事权不在省里,我们会积极向上争取。在制度没突破前,希望可通过用人单位补贴、地方奖励等来解决,保证港澳科研人员两头收入持平。”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