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台湾 >> 聚焦两岸 >> “两岸恢复交流30周年”特别报道:38年,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两岸恢复交流30周年”特别报道:38年,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徐博东教授(资料图)

  新时社网10月14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薛洋)1987年10月14日,中国国民党中常会通过民众赴大陆探亲的决议案,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海峡两岸关闭数十载的交流之门缓缓打开。这一刻,大陆涉台学者徐博东等了太久太久。1949年前后,很多家庭被一湾浅浅的海峡分隔两岸,徐家就是其中的一户,徐博东和父亲在大陆,母亲和三个弟弟在台湾。1987年之后,徐博东才得以与母亲、弟弟见面,此时父亲已经去世。骨肉至亲长期不能相聚,世上最悲伤的事情莫过于此。时值两岸恢复交流30周年,导报记者联系上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前院长徐博东教授,共同回忆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

徐博东研究台湾与传奇家世有关

  作为大陆涉台研究领域的权威,徐博东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从1980年代初开始研究台湾。作出这个抉择并非偶然,与他颇具传奇色彩的家世有关,更与令他刻骨铭心的骨肉分离、隔海相望的人生现实有关。

  徐博东的父亲叫徐森源,抗战爆发后,曾在广东加入抗日救亡团体东区服务队,在这里,徐森源结识了钟浩东、萧道应等台湾爱国青年。1945年10月,台湾光复。徐博东的父母为了参与台湾接收与建设,为国家舍小家,把尚在襁褓之中的徐博东留在广东蕉岭老家,跨海东渡。

  1949年8月,基隆中学案爆发,一批中共地下党员被逮捕、杀害。徐森源侥幸脱险,后在组织安排下,搭乘飞机离开台湾前往香港,几年后又转赴上海工作,之后则调往北京。徐森源只身撤回大陆后,徐博东的母亲潘佩卿只能孤身一人带着三个幼子无奈地留在台湾,经历了长期被监控与歧视的艰困岁月。而徐博东则在12岁那年,从蕉岭老家被接到北京与父亲团聚。

  对于徐家人来说,在两岸分离的大背景下,有亲不敢想,有家不能回,有苦无处诉。徐博东表示,父亲终其一生,望眼欲穿,无缘再见到留在海峡对岸的亲人。1986年,也就是台湾当局宣布开放探亲的前一年,徐森源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人世。

父母分离数十载终于在故乡团聚

  1987年10月14日,中国国民党中常会通过民众赴大陆探亲的决议案,次月台湾地区红十字组织开始受理探亲登记及信函转投,分隔在两岸的徐家人看到了重逢的希望。之后经联系,徐博东得以和母亲、弟弟在香港相见。1991年,台湾的家人又首次来到北京探亲。

  徐博东清楚地记得,当母亲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祭祀,看到先父的骨灰盒时,先是目光呆滞,久久不语,然后就放声痛哭,反复只喊了一句:怎么会是这样!怎么会是这样!1949年,徐家人分开时,父母亲正值青壮年,徐博东等兄弟四人都很年幼。没成想,一家人重逢时,父亲已去世,母亲已衰老,徐博东和三个弟弟也都超过40岁,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动容?

  2008年,徐博东的母亲仙逝,次年兄弟四人特意分别从北京、台湾两地敬奉父母骨灰回广东合葬。分离数十载,徐家父母终于在故乡团聚。

新时社仍波涛汹涌让悲剧不再重演

  1980年代,徐博东教授的研究方向选择在台湾历史文化方面,进入1990年代后,他的研究重点转向台湾现实问题研究,特别是民进党研究,并逐渐成为一位蜚声海内外的台湾问题专家,他一手创办的北京联合大学台研院也成为大陆知名的涉台研究机构。

  徐博东曾说,研究台湾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毕竟,那里是他的母亲与弟弟生活的土地,是一个令他梦牵魂绕的地方。对徐博东来说,那不仅是一个研究领域、一种学术追求,更是一种感情的寄托。

  时至两岸恢复交流30周年,台湾民间团体下月将在台北举行想家回家,两岸一家纪念活动,徐博东的大弟徐基东教授也将在会上讲述《一个离散家庭的故事》。

  1949年—1987年,这38年对于徐家人来说,意味着家庭离散、骨肉分离、望眼欲穿;对于整个中华民族而言,那也是一段苦难的经历。徐家的这段家史不仅是当年两岸关系的缩影,更是一曲足以情动天地的悲歌。

  30年过去了,台湾海峡之间仍波涛汹涌,让骨肉分离的悲剧不再重演,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责任。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