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国际
|
法治
|
文娱
|
金融
|
军事
|
台湾
|
华侨
|
港澳
|
评论
|
文化
|
公益
|
新闻
|
民生
|
生态
|
志愿
|
论坛
|
博客
新闻频道首页
国内
国际
法治
文娱
金融
军事
当前位置:
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继续前进
贵州湄潭茶“金花”开满六大茶系
小
大
打印
2018年07月05日 作者: 来源:中国贵州黑茶网
“品一口回味清茗,闻一缕清淡茶香。”在素有“黔北小江南”之称的湄潭,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给予茶树优质的生长环境;湄潭手筑黑茶传统制作技艺,则使每一片茶叶都成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宝藏。
被称为“黑茶类制茶大师”的赵双宁,是湄潭手筑黑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的努力下,手筑黑茶传统制作技艺一直保持原有的古法制作过程,并将一代代地保护、传承下去。在黑中有其娇子(或有贵子)之称的茯茶,
因附有学名为冠突散囊菌的“金花”而声名远播,曾是古丝绸之路上销量最大的茶叶品种。过去,茯茶主要以黑茶为主,2014年,赵双宁
在
数年亲身黑茶制作实践中,从实际生产出发,经过无数个白天和黑夜,经过无数次试验,
通过技术创新,让茯茶“金花”开满了六大茶系
,从而
不断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茶商来贵州湄潭的核桃坝村品尝六大茶系的“金花”。
一、湄潭手筑黑茶历史可追溯至元朝
湄潭县地处遵义市东北部,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是我国古老的产茶区之一,属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所提及的产茶区——古夷州境地。湄潭手筑黑茶传统制作技艺,是继贵州出口红茶、绿茶加工制作方式之后的又一重要历史遗存,也是历史黑茶文化的见证、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
据史料记载,湄潭手筑黑茶传统制作技艺最早可追溯至元代。晚清时期,湄潭随阳山人陈德轩家有九堡十三湾茶园——从那时起,手工制作的黑茶就开始往外销售;民末清初,湄潭县兴隆镇大庙场茶商杨秀财制作的手筑黑茶,陆续销往遵义新舟等地。
20世纪40年代,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汇集了众多制茶大师,
当时徐国桢受刘淦芝邀请,来湄潭从事茶叶科研生产工作,尤其注重砖茶的发酵研究,并撰有论文《砖茶黄霉菌的发酵作用》
。彼时,该茶厂成为手筑黑茶制作的主要阵地,之后将人工筑制改为木制机具紧压成形。上世纪70年代,湄潭县核桃坝村支书何殿伦开始指导黑茶产业进行规模化、系统化生产。
本世纪初,贵州湄江印象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入驻湄潭县核桃坝村,并筹建黔蒙砖茶厂。此后,黑茶的生产、销售更上一层楼。
《湄潭茶产业调查报告》显示,当时湄潭生产的茶叶种类有砖茶、虫茶、饼茶等,许多国内顶尖制茶大师来到湄潭从事茶叶科研生产工作,尤其注重砖茶发酵研究。正是从那时起,手筑黑茶技艺有了进一步研究与发展。在他们的指导下,传统手筑黑茶一度被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实现外贸出口。
二、十余道工序三次发酵制黑茶
50岁的赵双宁是贵州黑茶联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手筑黑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上世纪90年代,赵双宁师从老茶人何殿伦,学会整套黑茶传统制作技艺后,从2005年起,专职干起了湄潭手筑黑茶传统制作技艺研究、保护及传承工作。
“手筑黑茶的制作过程与其他茶相比较为复杂,共有十多道制作工序。”赵双宁介绍说,除了采摘鲜茶叶、选料分级、去除杂质和老叶、杀菌和杀青、揉捻,还要进行发酵,再与新茶搅拌熬汁,剁碎切细进行二次渥堆(二次发酵),手工装入模具成形后进行烘干发花(三次发酵),最后进行包装,整个过程大约需花费50天时间。
“夏秋茶口感微苦,但黑茶经过多次发酵后,是可以转换口感的。特别通过发酵发“花”后,茶的香气更好、保健效果增强,更能让消费者接受”赵双宁说,黑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也是我国特有的一大茶类,属后发酵茶、全发酵茶,由于能长期保存,拥有越陈越香的品质;同时,还是利用微生物发酵及湿热作用方式制成的一种茶叶。
目前,贵州黑茶共有七个品种,包括茯砖、三尖(天尖、贡尖、生尖)、花砖、黑砖、青砖茶、康砖金尖,茶叶选用以大叶种为主。“在发酵过程中,茶叶自身会产生对人体有益的益生菌,饮用后有排毒、降血压、顺肠胃等功效。另外,黑茶的一类品种茯砖还具有药用价值。”赵双宁说。
三、黑茶传统技艺亟待更多传承
据了解,湄潭手筑黑茶传统技艺于2015年被列入贵州省、遵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人了解黑茶,使手筑黑茶技艺能传承下去。”赵双宁表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希望更多爱茶人士参与到对黑茶的保护、传承中来。
为了使手筑黑茶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发展,黑茶制作工艺也在不断改良与创新。除保护和传承传统手筑黑茶技艺、创建完整的黑茶生产线外,他们还创立了专业的黑茶生产基地。
“目前公司黑茶产量每年有上万吨,为附近十万茶农提供了就业机会。公司产量会逐步增大,能帮助茶农解决茶叶原料,增加茶农收益,解决更多的就业”赵双宁说,黑茶产业在贵州尚属空白区域,为此他们将利用黑茶原料丰富等特点,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产品精细化、多样化发展,最大程度发掘黑茶的药用价值及功效,加强宣传让更多人了解黑茶文化,使湄潭手筑黑茶传统技艺和
创新六大茶系的“金花”
更好地传承下去。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
0
)
0%
(
10
)
分享按钮
文化焦点
更多>>
专家:倡导中华工匠精神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合肥项目亮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五年:赓续传统 修复生态
“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传播活动正式启动
公益焦点
更多>>
世界杯“最美中国志愿者”:每天福利一盒饭
宝安爱心人士再为留守儿童捐建图书室
加拿大最大规模音乐节因1小鸟和4蛋被急叫停
生态优于速度:218国道建设为粉红椋鸟让路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再添龙凤胎大熊猫
向未成年人售烟 深圳拟开“首罚”
点击排行榜
关于本网
|
关于通讯社
|
关于记录行动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免责声明
|
Copyright © 2006-2017 Powered by xinshishe.com,新时社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闻时讯通讯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4982号 常年法律顾问:陈锦程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