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华侨 >> 即时报道 >> 海外华人作家戴小华:从《忽如归》谈爱的力量

海外华人作家戴小华:从《忽如归》谈爱的力量

  新时社北京9月3日电 题:海外华人作家戴小华:从《忽如归》谈爱的力量

  新时社记者 高凯

  “我并不想只是述说伤痛历史,而更愿意强调受难者和受难者家属在陷入极度孤绝和悲痛中,有着一股强大的救赎力量,也就是‘爱的力量’”,9月3日,马来西亚著名华文女作家戴小华携新作《忽如归》现身北京,提及创作这部记录自己家族的纪实作品之初,戴小华依旧眼含热泪。

  戴小华祖籍河北沧州,出生于台湾。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反映当时马来西亚股市风暴的剧作《沙城》一举成名,作品涉及戏剧、评论、散文、报告文学、小说、杂文等。

  戴小华新书《忽如归》的副题为“历史激流中的一个台湾家庭”,故事从戴小华母亲在台湾过世,家人希望实现母亲叶落归根的心愿开始说起,讲述了戴氏家族近百年的生存生活史,尤其是从上世纪70年代到2005年戴小华父亲戴克英去世的近30年时光,用较大篇幅叙述了戴小华胞弟戴华光在轰动一时的“人民解放阵线”案中的遭遇。

  “自从母亲在1999年过世,这个故事就开始在我心中蕴酿。然而,那时我刚担任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正在编辑出版《当代马华文存》,接着又出任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长,需要完成《马华文学大系》,这两套20本共1千多万字的巨大文献工作,让我一直无法定下心来书写”,戴小华说,“当然,最关键的还是缅怀往事,是我最艰难的挑战。可是,近二十年来,这段历史‘不能湮没’的声音一直在我耳边频频催促,似乎不写出来,我的身心就无法得到安顿。”

  戴小华透露,《忽如归》原计划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但著名出版家、三联书店原总编辑李昕在了解了部分内容后建议她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写出,“因为事情经过本身太戏剧性了。他说如果你写小说,人家会认为你是编出来的,而以纪实性的方式写出来,才更加震撼。”

  为了准确的纪实性表达,戴小华进行了长期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而《忽如归》的完成,最终令她心澜得平,“我所以要费尽心血,查询真相,不在于批判控诉,而仅是以自己的方式去接近历史,去触摸伤痛,来努力弭平伤口,以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我以为历史的真相需要不断补充,历史的延续需要不断述说,只希望后人引以为鉴,让这段伤痛的历史不再重演。”

  围绕《忽如归》的作品研讨会9月3日在北京举办。著名作家王蒙表示,《忽如归》的份量不仅在于戴小华的家族记忆,而是这个家族成员的各种命运,连接着海峡两岸的两个政党半个多世纪的复杂关系,隐藏了一个大时代的流离和集体创伤记忆,展示了不为人知的血泪故事。

  王蒙认为,戴小华将超越国界、超越地区,甚至是超越生死的体验写进了《忽如归》,“家园,对于她来说,是故土,是亲人,是国家,是心灵的归宿”。

  李昕称,“《忽如归》是一部我们现代民族的痛史。就作品的内在情感表达来说,我觉得它写出了一部呼唤两岸和平统一的中国梦。”

  著名报告文学评论家李炳银认为《忽如归》是非常典型的“小叙事”作品,“从一个家庭,从自己对父母、兄弟们的感受,人生阅历的观察感受,走向了历史,走向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的生活状况,我觉得看起来小,但实际上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作者这种深情的,甚至带一点纠结的记忆叙述了一个家庭命运的坎坷。从坎坷和演变过程中,我们看到政治、看到人性、看到历史。”

  戴小华自认《忽如归》的核心在于这个“归”字,“可以说它在几个层次上串起了全书的内容。它代表着父母的回归故土,回归心灵,海峡两岸关系能回归历史,回归文化,最后在历史激流中一切都回归平静。”(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