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台湾 >> 聚焦两岸 >> 台湾写真:中秋节前夕在台北梁实秋故居感受乡愁

台湾写真:中秋节前夕在台北梁实秋故居感受乡愁

中秋节前夕,记者来到位于台湾台北市云和街的梁实秋故居,感受这位文坛大师的乡愁。

中秋节前夕,记者来到位于台湾台北市云和街的梁实秋故居,感受这位文坛大师的乡愁。 蒋雪林摄

  1949年,梁实秋赴台,不久后受邀前往台湾师范学院(台湾师范大学前身)任教,大女儿梁文茜和儿子梁文骐留在大陆。1952年,梁实秋和夫人程季淑、小女儿梁文蔷搬入台师大为他提供的宿舍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而所谓家,至少要有老小二代,若是上无双亲,下无儿女,只剩下伉俪一对,大眼瞪小眼,相敬如宾,还能制造什么过年的气氛?

  这是梁实秋先生《北平年景》开篇的话。面世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北平年景》,正是梁实秋先生怀乡的写照。

  在台北梁实秋故居执行长吴姿莹看来,梁实秋、胡适那一代是一群可怜的人。他们前半生在大陆,后半生羁旅台湾,这片小岛屿成了一块伤心之地。

  自大陆来台的那些文化人,谁不怀乡?吴姿莹说道。也正因如此,华人文学圈里,就有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台湾岛上的怀乡悲情诗文。

  梁实秋来台居住数十年,文学创作成绩斐然。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多篇散文中,均透着他思乡之痛。

  为解父亲思乡苦,1981年,梁实秋小女儿梁文蔷回大陆探亲,大女儿梁文茜折了一小枝枣树叶,上面还有一个小青枣,让梁文蔷带回台湾。这棵枣树是他们家在北京时一棵老枣树的后代。后来那颗枣和枝叶都枯萎,梁实秋仍将枣叶珍藏在书中。

  1987年,台湾《联合报》主编采访年过85岁的梁实秋,问他今生有何憾事。梁实秋说:陆放翁

  再问:现在您最希望的事是什么?答:如今我最希望的事只有一件:国泰民安,家人团聚。

  最终,梁实秋没有等到和大女儿团聚,便已撒手人寰。

  梁实秋留下遗嘱: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

  遵照遗嘱,家人将他的墓址选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此地高旷,举目四顾,苍野茫茫;让先生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

  在《送行》一文中,梁实秋称离别的一刹那像是开刀。唐朝诗人孟郊诗云:瘦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读完《北平年景》,再读《送行》,忽然明白,梁实秋先生为何把离别比喻为像是开刀。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