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回趟女娲的老家

回趟女娲的老家

山西站采编部讯:夏初,去了一趟山西吉县的人祖山,很快发现字用错了,应改为家。为什么是”?因为从南侧登上伏羲岩的崖壁,迎面就是娲皇宫。千百年来的中国神话,都说是女娲造人,她用黄土抟成人型,大变活人,又嫌一个一个地捏人太慢,就把藤蔓浸到泥潭里,一提一甩,泥点四射,溅在地上就成了乱蹦乱跳的小人。我们这些黄土团子的后代,来看远祖奶奶的家难道不是回家吗?娲皇宫.jpg

娲皇宫是一排朝南的房子,供奉两尊坐像——女娲和伏義,头像圆头圆脑,是旧物,身体是新补。两侧立像圆润壮硕,新旧交融,轮廓自然,少量旧衣褶色泽瑰丽。前廊侧墙所嵌的砖形几架的两条腿子流畅秀美。

廊下挂了一些照片,展示发掘时的原貌。女娲像下原有一木函,内装人骨,函上墨书注明是大明正德年间重修:“皇帝遗骨先人流下。发掘时积土一米多高,细筛出人骨兽骨祭器等等碎片。经北京大学碳14测定,人骨距今6200年左右。在全国众多的女娲庙中,此庙资格最老最硬气。那些同测的兽骨和祭器,从前2100年延续到战国及历代。IMG_9795.JPG

距今6200年是什么概念?那时的中国还在新石器时代,大约是母系社会转向父系社会的转折期,女性地位依然尊贵,但面目模糊的群男中,有个叫伏羲的开始掌权,打破部落的群婚制,开启了父系社会。明朝人记载说伏羲始制婚姻之礼,名为人祖

人祖山就变成祭祀伏羲的山了,吉县的清朝县志说此地为庖羲氏故宫,意思是伏羲旧居。封建社会记忆中的母系社会,当然是兄妹通婚的印象,群婚这种大逆不道的方式早就被他们删光除尽。他们眼里的伏義,不光定婚姻制度,还会观星测斗,观天象,鸟兽虫纹从而创造文字,《易经》一开始就对他大加夸赞。
     可惜在明朝的建筑工匠心中,女娲娘娘更有分量。他们把朝南的正位留给了娲皇宫,把伏羲殿排挤到朝西的偏位,让娲皇宫的地势和房高都高于伏義殿。在伏羲殿的塑像前,给他加了一长排(三组)透雕木帘。一组是滚磨盘,一组是隔空穿针,一组是隔空合烟。磨盘的上下两扇分别从山上扔下去咬合,扔出的针和线在空中穿上,两炷烟在空中汇合,这大概都是伏羲的手段,想借天意来破除兄妹结婚的不伦,应当是男权社会对远古群婚记忆的消解。伏羲殿.JPG

有意思的是,五十公里外的柿子滩遗址位列2001年的全国考古发现之首,是一处一万多年前的母系社会遗址。中石器时代的岩画上画着一个女子,丰乳肥臀、发髻朝天、生殖特征明显,头上7个小点呈弧形,脚下6个小点。旁边一个戴鹿角的人正和一头鹿搏斗,脚下10个小点。很多专家认为那7个点代表北斗七星,6个点代表南斗六星。如此,观星测斗就不是伏表的发明了。磨盘、针、用火痕迹在柿子滩都有发现,也许女娲家族就是从这里出发的呢?

为什么出发?也许是因为那场世界范围的史前大洪水,中国古人把这场洪水理解为共工怒触不周山,把天撞塌了个窟窿,洪水才滔滔不绝,女娲练五色石补天,断鳌足来撑住洪水中大地的四极。这才使人间复苏。巧的是女娲姓风,人祖山上能看到风山,山上真的有个风洞,郦道元记载说大如车轮,百姓就叫风山为透窟窿山。1.女娲岩画.JPG

女娲庙南侧正好有一块巨石,上有一方一圆两坑,旁有一小圆洞。专家众说纷纭,我猜想应该是记载女娲的功德,方坑是她断鳌足支撑的地,圆坑是天,小圆洞是她的补天石。旁边还有一幅围棋盘模样的图案,13道线,猜不明白。可怜那只断了足的鳌肚子着地,趴在娲皇宫的西墙外,也许是对女娲不满,头冲着伏羲庙的南墙,这种不合常理的设置不知又藏着什么心思?

那么,女娲在哪儿制造了我们呢?人祖山下有上曹花坪和下曹花坪,吉县有一份乾隆年间的碑记,文中的曹花坪竟然写成造化坪,想来是村民口音所改。造化坪当然是弄人的好地方,何况村西还有育子沟、育子崖这种地名。

我从哪里来?远祖是谁?住在哪里?家里怎么样了?好奇者不妨去壶口瀑布旁的人祖山领略一番远古的时空。娲石灵光.jpg

 

作者:杨新岚

简介:198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北京《当代》杂志社编委。

 QQ截图20180513101055.jpg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