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时讯网北京讯(通讯员 魏明东 记者 陈宝红)中煤集团大屯公司徐庄煤矿围绕中煤集团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供应商和能源综合服务商“两商”愿景新思路,依靠科技进步,引领企业清洁生产、高位发展,最大限度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清洁能源供应品牌,推动矿井持续稳定升级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井下绿色开采——
“边角煤”变成“创利点”
依靠科技创新,优化采区巷道和工作面设计。该矿通过合理设留煤柱,合并削减工作面,加强边角煤、小块段的煤炭资源回收。针对地质条件复杂情况,创新性地科学布置采区,顺沿断层布置工作面,将距离断层较近的巷道,设计成斜材料道或者斜溜子道,形成“刀把形”工作面。在回采推进过程中,实行增补支架的办法,确保采区煤炭“吃干榨净、颗粒归仓”,避免资源流失。2017年,该矿工作面回采率达到120%,昔日的边角煤变成了现在的创利点。致力绿色开采技术研究,扎实推进“一优二补三减四化”工作,经过科学研究,精心布置,Ⅱ3下采区进行有效整合,可减少5个工作面布置量;优化Ⅱ1下等采区,预计可消减巷道工程量1600余米、多回收煤炭资源400余万吨。科技创新不仅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而且提升了企业发展竞争新优势。
积极承担央企责任,强化环境综合治理——
“塌陷地”变成“希望田”
积极承担央企责任,加强塌陷地恢复治理,坚持原煤开采、土地复垦同步进行,实施“分层剥离、交错回填、土壤重构”工程技术手段,改善矿区地质环境,消除地质灾害危害,实现矿区生态环境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统一协调。近年来,该矿通过采用疏排法复垦、挖深垫浅、充填开发利用、围堰分割等方法,对地面塌陷区进行土地复垦,累计工程完成土方量70万立方米,复垦塌陷地约4000亩,年可恢复粮食生产能力236万公斤,为当地村民创造经济效益576万元。塌陷土地复垦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一是缓解矿地矛盾矛盾,维护了社会安定;二是发挥代际传递效益,留给后代足够的发展空间;三是改变土地利用面貌,改善了生态环境。复垦工程不仅顺利通过当地政府和公司检查验收,而且先进经验被中央电视台、中国环境网络电视台等国家级新闻媒体进行报道。连续两次被评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
强化煤质过程管控,打造外部形象品牌——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强化煤质管控,突出目标管理,通过抓源头、抓过程、抓协调等一系列有力措施,细化落实、严格职责,奖罚兑现,确保煤炭体面风光、漂漂亮亮“嫁”婆家,打造煤质品牌形象。
——抓源头。抓好工作面层位控制和顶板管理,减少割矸量,实行煤、矸石分运,降低煤炭灰分,提高筛选质量,实现提质增收。——抓过程。围绕制定煤质指标,突出抓好目标管理和指标分解工作,合理调度落地、分仓煤种,发现问题落实针对性措施,促进煤质提升,确保客户满意。——抓协调。形成整体管理框架,建立协同机制,对矸石跳汰、工作面破矸及放顶煤程度、配采比例等问题及时沟通,在做好煤炭资源回收工作的同时,尽最大努力力争煤质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3月份以来,该矿原煤千克平均热值提升600千卡,外销煤炭做到质级相符,滞销的“丑小鸭”变成抢手的“白天鹅”,即维护客户利益,也促进了企业经营收入,树立了煤质良好品牌形象。
减少废物环境污染,树立央企良好形象——
“弃儿”变成“宠儿”
该矿大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依靠创新发展引领全局发展,以绿色发展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生活品质,努力塑造央企良好形象。
深化矿井水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零排放”。该矿优化供水管网布局,上马水流智能监测系统,将—400水平的矿井水以无压自流的方式,回用于—750水平的降尘、消防用水等。同时,通过应用矿井水净化处理工程和矿井水深度处理工程,将净化处理和深度处理后的矿井水,分别用于厕所冲刷、地面绿化和浴室、锅炉等用水点,实现废水不废,变废为宝,年节约水资源40万吨以上。《矿井水净化及资源化成套技术装备的开发》获得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九五”国家技术创新优秀项目奖,《大屯矿区循环经济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粉煤灰矿用新型防灭火封堵剂的应用工艺及装备研究创新项目,产品获得国家专利。
加强废物综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生产后产生的煤矸石用作道路路基石料、村庄建设地基填充材料和堤坝加固、塌陷区复垦充填材料等。近十年来,累计对微山湖大堤、顺堤河等国家、省、市重点防洪地段,实施加固5430余米,填筑矸石及土方293076m3,使其防洪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生态修复技术受到水利部淮委的高度评价。另外,还利用废弃矸石支援地方修建道路、新修排灌石渠、新建排灌站、电灌站等。致力绿色开采技术研究,力争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采选充留”项目,2019年实施见效。通过将井下矸石筛分充填、等体积置换煤炭,实现采煤村庄不搬迁、生产研石不升井、采煤地表不塌陷等洁净绿色开采效果,促进企业由简单生产向质量发展、品位发展深化延伸。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