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社网9月15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刊文称,在法国,“华商转型”说了十几年,但是,巴黎北郊的华人商圈,几乎看不到什么变化,还是传统的批发业务,还是“物美价廉”的海量产品,还是堆得看不到顶的仓库。其实,只要深入实地考察一下,就会发现,新一代华商,正在悄悄改变这个商圈格局,他们将决定这个商圈的最终走向。
资料图:法国巴黎。文章摘编如下:
法国巴黎北郊华人商圈的“华二代”胡金瓯说,新生代的华商,将迎来一个蜕变的时代。十年后,也许用不了十年,华人商圈现在这些传统的批发贸易,大多数将消失。华人商圈的批发店,也许将成为一个个办公室,新一代华商在里面开启他们新的创业之路。
法中友好协会秘书长胡宗源见证了华人商圈的发展和变迁。他说,简而言之,“我们这一代,是把中国的产品卖到欧洲,而我们的下一代,正在把欧洲的产品卖到中国。他们比欧洲人了解中国,比中国人了解欧洲。”他们更注重用科技和信息赚钱。这就是两代之间的主要区别。
“看不见”的新华商转型
当传统华商还在为库存发愁的时候,新生代们已经实现了“零库存”运营;当老一辈还在拷贝别人的品牌时,新生代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品牌。
胡金瓯的公司就在华人商圈的中心地带,2014年,他已经将自己家的服装贸易公司,成功转型为欧洲化妆品品牌代理经纪公司,同时也是欧洲化妆品跨境供应商。
他对记者说,华商新一代的变化,目前从表面还看不出来。像他这样从事跨境电商的,据他所知已有几十家,都是“华二代”在做。当然,都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境电商,而不是小规模的“代购”。
他说,除了跨境电商,很多年轻人正在创立自己的品牌,虽然这需要时间,但是他们正在慢慢从低端贸易走向高端领域。还有很多年轻人投身于其他互联网企业。
胡金瓯说,上一代华商很少分享信息,所以总体影响力发展较慢。其实,很多货物可以通过信息共享获得更多的销路,但是很少有人这么做。他曾经尝试整合华商产品信息,来争取更大的效益,但是最终也没做成。
胡金瓯说,他经常和竞争对手沟通信息,“我们都是华二代,交流起来也非常方便。”通过信息共享,大家的生意也越做越好。再看看华商的上一代,要么就是封闭自己的商业信息,要么就是抄袭别人的创意。“华商转型,其实经营意识转变最重要,都什么时代了,还是老的经营思维。”
他非常看重人才,目前团队的主要成员都是留学生,来自中国各地,很多都是IT界专业人才。他给这些员工办好工作居留,让他们安心工作,还经常带着团队成员在欧洲到处跑,寻找产品和合作方。他对记者说,过几天,他要带团队到上海开会。“一个人,是做不成事情的,需要团队。而我们华人企业,缺的就是团队精神。”
年轻一代华商的新思维,也在慢慢改变华商的形象。如今胡金瓯和他的团队去和一些欧洲大牌谈合作,都让这些商家感到有些“震惊”。
“我认为,大量的留学生也将成为华人创业的排头兵,他们也许现在为我工作,过几年,他们也许会成为华商主力。”
走出“华人商圈”创业
胡金瓯说,虽然华人商圈是“根据地”,但是,越来越多的“华二代”正在走出华人商圈。他介绍说,不少“华二代”对父辈的商业模式并不“感冒”,但是要想让老一辈马上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于是,很多“华二代”选择“出走”。
比如,有人参与到UBER、airbnb等互联网产业中去了,有人去代理欧洲的品牌或者开创自己的品牌。
来自温州的王勤弟(Cindy)就是其中的一个。她在法国研修完市场营销硕士学位后,应聘到了戴高乐机场旁的一家大型连锁酒店,当中国部市场总监。出生于连锁酒店家族的Cindy在国内便积攒了一些酒店管理的知识和经验,法国的这第一份工作做起来也是如鱼得水。
工作虽然一帆风顺,但温州人骨子里更喜欢创业。Cindy果断辞掉了酒店总监的工作,开启了人生第一次创业生涯。在巴黎,Cindy花了十几万欧元租了一间五六十平方米的店面,开出了第一家意式餐厅,定位中档意式快餐,专攻这两家商场的上班族。这个精准营销大获成功。2010年,在这短短一年间,Cindy的意式餐厅开出了5家连锁店。
随后,为了新的创业,Cindy只身前往比利时,攻下了所有钻石珠宝的文凭证书,并创建轻奢珠宝品牌CISTER。在法国,珠宝界是犹太人的天下,Cindy的入驻为华人进入珠宝业撕开了一道口。
走在巴黎北郊华人商圈,有的店铺客流不断,有的显得冷冷清清。据说,在这里,三分之一的店铺赚钱,三分之一赔钱,其余的三分之一不赔不赚,就这么维持着。也有不少人说,这里的华商,已经有一半处于亏损状态。因此有人唱衰华人商城,预测这个欧洲最大的华人批发区,也许坚持不了10年了。
但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华人商场被唱衰了这么多年,但它一直在发展。重要的是,华商新一代,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