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记者 蒋雪林 邢利宇
黑白的画面,惊艳的光影,由著名导演费穆执导、拍摄于1948年的影片《小城之春》,9月30日下午在台北喜满客影城以老电影的身份重新与观众见面,这也是《小城之春》经数字化修复后第一次公映。
当天,2017华语数字修复经典巡回影展在此间开幕。《小城之春》首先登场。本次影展,集结了14部由大陆修复、3部由台方修复的经典老电影。这些原已尘封的老影片,在经过数字化修复之后被拂去岁月的浮沉,让观众从中找回了昔日华语电影的风华。
《小城之春》这部影片,费穆仅用了三四个场景,五个角色。然而,电影开场的满目疮痍,破败的城墙,暗示着战争刚刚结束。《小城之春》讲的虽是儿女私情,却暗含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家国情怀。为了一睹经典的风采,偌大个喜满客影城1号影厅里几乎挤满了观众。
当经典重现,观众却很难了解经典修复背后的艰辛。据影展主办方介绍,为了修复这部经典电影,修复者要将胶卷扫描成数字文件,再透过影像软件润饰画面。这个工作跟修照片很像,只不过,一部电影是成千上万张画面的集合,修复者得耐着性子、忍受眼睛花的痛苦,一张张地修整。
就画面而言,这部影片的修复是成功的,画面清晰稳定。今年87岁的台湾著名导演李行当天也来到电影院重温《小城之春》。他说,自己18岁还在读高中时就在大陆看了这部电影,69年之后重温经典仍然非常激动。
我是因看了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而决定献身电影事业的。我之后拍摄的《街头巷尾》《养鸭人家》等电影,拍摄手法都受《小城之春》的影响。李行说道。
作为金马奖的获奖专业户,李行导演开启了台湾电影健康写实主义路线风潮。而《小城之春》的表现手法就是写实主义。台湾电影搜藏家博物馆馆长井迎瑞表示,台湾电影根在大陆,台湾的第一代导演如李行等,他们都是从大陆来台湾,他们从《马路天使》《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经典电影中吸取了大量的养分,在上世纪60年代,在台湾开创了健康写实主义的电影风格,延续了老电影的核心价值。
在井迎瑞看来,电影是记忆的宫殿,电影同时留下了表象、内涵和时代的精神。表象,是人们穿戴的服装和生活环境;内涵,是语调和行为举止;导演的剪接和配乐,则透露出当时的观众美学。井迎瑞表示,就台湾的新生态导演而言,如侯孝贤等,也吸取了老电影的养分,风格和大陆经典电影一脉相承。
井迎瑞表示,修复老电影意义非凡。这些经典老电影在台湾上映后,可以让台湾观众回溯台湾电影的历史脉络。
本次巡回影展由财团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等单位主办。从9月30日起,这些复活的经典电影,将走进台北艺术大学、台南艺术大学等11所台湾高校,给台湾的学子们带来一次难得的电影美学盛宴。
井迎瑞认为,《神女》《渔光曲》《马路天使》《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经典电影,是两岸的共同文化资产。修复经典电影,就是修复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完)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