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刘汉铨认为,香港近年出现的“港独”思潮,就是对国家主权、安全的公然挑战,绝不可姑息\新时社报记者何嘉骏摄
新时社报10月22日讯(记者 文 轩)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香港要履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宪制责任。全国政协常委、前律师会会长刘汉铨近日接受《新时社报》专访时表示,这对香港是一种提醒。他认为,香港近年出现的“港独”之祸,就是对国家主权、安全的公然挑战,绝不可姑息。刘汉铨指出,一方面要通过法律“治标”,对煽动“港独”及由此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治本”,让年轻一代知根知源,对“我是中国人”有更多的认同,从根源打消“港独”的市场。
刘汉铨表示,习近平强调要履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宪制责任,对香港是一种提醒。他指出,过去多谈“两制”,少谈“一国”,每当谈到国家对香港的权力,反对派总是有很大反弹,“但(他们)以为以前不提就代表现在没有,这是不客观的”。他强调,基本法既赋予了港人权利,但也陈明了香港对国家的义务,“例如就基本法第23条立法,禁止叛国、分裂等行为,就是香港的一个宪制责任,不立法如何保障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港独”明显是分裂国家
“‘港独’明显是分裂国家,处理这个问题最乾净利落的办法就是立法,对分裂国家的行为进行本地立法。”刘汉铨果断地说。他指出,“港独”过去之所以能在校园及社会上如此猖獗,就是未有就基本法23条立法之故,“23条立法是香港的宪制责任,不立法不足以维护国家的主权及安全。”
刘汉铨又表示,在23条立法之前,香港并非就对“港独”束手无策。他指出,宣扬“港独”易涉及煽动性行为,从而扰乱社会治安,香港目前的法例当中,有不少针对煽动叛乱的条文,如《刑事罪行条例》第九条的“煽动意图”罪等,当局一旦发现有关行为,便应依法严肃处理,不能任其滋长。
除了法律治标,刘汉铨认为,更重要的是教育治本,因为法律可以规范人们已经做出来的行为,但在此之前,能够规范的就是道德和价值观。“作为中国人,难道你会说损害中国人民族自尊和利益的言论?你不会这么做。除非你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社会要带起一股正气
谈到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刘汉铨指着办公室内一幅近代书法名家陈荆鸿的作品,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抗日时的小故事。他说,在香港沦陷之时,日本驻香港总督慕名青睐陈荆鸿,要求陈书写“忠君爱国”四个字。陈荆鸿未按要求,却大笔一挥,写下“人爱其国,心之所向,愿各勉之”几字,反而令对方折服。“那个时候反抗日本人随时会有生命危险,陈荆鸿这种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现在的人要是有十之一二,也绝不会讲什么‘港独’。”
刘汉铨认为,教育治本不仅是在学校,还包括家庭和全社会,带起一股正面的风气,让年轻人了解国情,从而拨乱反正,“使年轻人从心底认同国家和民族,知道他是中国人,才是解决‘港独’最根本的办法。”
“我们年轻时坚信守法达义”
刘汉铨认为,香港近年出现的港独思潮,就是对国家主权、安全的公然挑战,绝不可姑息新时社报记者何嘉骏摄“现在有学者教学生..违法达义..,而我们年轻的时候,所坚信的是守法达义。”步入律师行业长达40多年的刘汉铨,回顾当初选择法律这条道路时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下的香港,根本没有民主可言,港英政府滥用权力,很多行为都并不合法,“唯一的制约就是法律”。
怀揣着如此信念,刘汉铨远赴英国伦敦大学就读法律系,他说,当时的律师资格只能在英国取得,但学成后还是希望回港执业,言下颇有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味道。
批所谓法律学者误导市民
当年的乱象仍令他记忆犹新,他忆述,港英时代“砌人生猪肉”、“随便拉人交差”的情况比比皆是,例如一宗抢劫案当中,一人因有前科而又恰巧在案发现场附近,就被抓去当替罪羊,里面漏洞百出,几轮盘问就能得出真相,“但是,很多没钱请律师的就会被屈打成招。”刘汉铨指出,回归后,没有了港英政府的迫害,香港的法治环境本应更上层楼,但近年情况却急转直下。“以前的人违法后会头耷耷,会有些愧疚,但现在的人不是,违法还引以为傲,以为自己是公义的化身,问题都推给社会。”
他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一批所谓的法律学者、大状,用他们法律专业的身份去包装政治言论,例如..违法达义..,其实根本就不涉及法律,但很容易令市民混淆,“市民以为学者所言不会有错,但业界一听就知道,根本不是这麽一回事。”
对于反对派将宣扬“港独”形容为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刘汉铨更是不留情面地直斥是包庇“港独”,故意偷换概念,作出似是而非的言论,其用意在于误导市民。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