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台湾 >> 聚焦两岸 >> 23岁“在厦台青创业小管家”翟泑琳:赴大陆发展,前景更好

23岁“在厦台青创业小管家”翟泑琳:赴大陆发展,前景更好

  新时社网9月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陈成沛文/图)个子高挑、五官深邃、长发披肩我的孩子在厦门上学很开心!台湾和厦门都是她的故乡!这是2006年5月,12岁的翟泑琳写的作文在第六届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和厦门市第四届小学台商、台胞子女作文竞赛中获奖时,她的父亲翟铸的受访感言。

  跟随着父母来到厦门后,翟泑琳从大同小学念起,初中上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中则到金门念书,大学又回来上集美大学。因为父亲经营投资顾问公司,他的言传身教,为翟泑琳后来从事青创工作奠定基础。关于做活动、执行策划,父亲已经给了我很多方向。

  去年7月,翟泑琳参加了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厦门创客空间组织的一场夏令营活动,通过路演及创业辅导培训,对青创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接触创业者的过程,了解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做,包括两岸创业者之间的差异。在我看来,台湾地区的创业者更多学习了日本的工匠精神,而大陆的视野则更广。

  因筹备举办2017年海峡论坛(龙山分会场)织品与服饰的转型升级论坛,翟泑琳参访了台湾纺拓会,了解产业及两岸优势。根据她的观察,台湾青年在设计、研发与工艺上都有很好的传承,台湾人力优势与大陆产业优势相辅相成才是两岸青年创业的契机。

观察文创和餐饮类最爱登鹭

  这一年多来,翟泑琳接待了很多来自台湾的创业青年,包含企业组织的各种参访团,让她行程满档。我很佩服他们,因为到这里,他们等于要重新开始。翟泑琳感慨地说,台湾创业青年刚来厦门,有的找不到对接的窗口,她很乐意担任这样的角色,帮助他们了解这个地方。接触了这么多台湾创业青年,翟泑琳也发现,那些在台湾有过创业就业经历的,在厦门落地成功率较高。而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创意很多,但终究还是欠缺经验,不能只看中补助政策,那只是一个加分点。

  翟泑琳也告诉导报记者,统计发现,想来青创基地的台湾年轻人,以文创和餐饮类的居多。但这些台湾优势产业是否真的能在大陆旗开得胜,还是要看个人如何去运营和把握。例如,他们跟不少台湾高校的工业设计和美术专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学校的学生常有作品在国际大赛上得奖,但往往得奖后就销声匿迹。

  翟泑琳表示,虽然台湾的学校都有育成中心,但赴大陆发展前景会更好。所以像在海峡论坛期间,就有不少台湾大学生的设计作品参与其中,我们要为台青创客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的优势被大家看到。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