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晋中市老年人体育协会来平考察

沛县如何以 “矿地融合”之策打造生态国土

本网讯(陈宝红报道)位于江苏省西北的沛县素有煤城之称,境内探明煤炭储量15.47亿吨,年产煤炭1460万吨,占全省近七成。上世纪70年代以来,煤矿开采在当地累计造成8.27万亩土地不同程度的塌陷。“生态伤疤”可否获得新生?沉重的负担如何变成可利用的资源?近年来,该县以生态国土建设为主线,大力开展采煤塌陷地综合整治、压煤村庄搬迁、工矿废弃地复垦、绿色矿业示范区创建等工作,找到了“矿地融合”发展之路。

雨后荷塘.png

走进安国湖湿地,到处是旖旎的风光,荷塘里一朵朵荷花竞相绽放,荷香随风飘溢。“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采煤塌陷地。”据安国镇党委副书记吴峰介绍,曾经的安国塌陷地最深处4米以上,面积4000亩,水质很差,污染较重。为治理好这一“生态疮疤”,2013年,在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沛县开始立项建设安国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目前一期已建成,拥有十里芦苇荡、百果花园岛、千亩荷花塘、万鸟栖候区等多处景观,常年生活着100多种野鸟,水下鱼群密集。“环境好了,空气也新鲜了,我周末经常带孩子到这里来游玩。”周田村民秦岭满脸幸福地说。

“我县坚持塌陷地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通过综合整治逐步把塌陷地转化为独特的开发资源,变‘历史包袱’为极具潜力的发展空间,实现了采煤塌陷地的华丽转身。”沛县国土局副局长韩方义说。


曾经的煤城变了模样,生活在矿区的百姓有了绿色新家园。“两年前我们从6公里外的老村搬进现在的楼房居住,学校、医院、活动中心等一应俱全,感觉一下子成了城里人。”杨屯镇杨屯村党总支书记吕中中说。两年前,西仲山村农户杜宗川一家四口搬进镇上120平方米新房,不仅居住环境大变样,老杜在村子塌陷后形成的水塘里还承包20亩鱼塘,从种地农民转型为渔民,收入一下子翻了几番。


2011年,杨屯启动“一镇十一村”的搬迁工作,统筹解决压煤村庄搬迁、矿区城镇化和生态修复等问题,引导人口向镇区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开发区集中,构建出了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关系。“新镇区涉及拆迁人口2.75万人,集约土地3396亩,置换小城镇用地指标5096亩,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2.27平方公里,现已入驻企业30余家,安排就业人员近5000人,2016年实现工业开票销售收入32亿元,促进了矿地共同繁荣。”杨屯镇镇长武来力说。


将采煤塌陷区复垦为耕地,坚持“先易后难、因地制宜”的原则,组织编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项目,是沛县近年来探索出的一条耕地保护道路。据韩方义介绍,目前全县实施了工矿废弃地复垦、采煤塌陷地复垦项目2.57万亩,新增耕地2.21万亩。复垦后新增加的耕地,经土地流转承包给种粮大户经营,不仅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而且新增加的耕地面积全县每年可新增粮食产量约600万公斤,经济效益可达700余万元。同时将工矿废弃地复垦为耕地,置换成同等面积的建设用地指标,还能有效缓解全县用地指标紧缺的压力。


近年来,该县还积极争创国家级绿色矿山示范区,规范矿山企业的绿色开采、生态修复、环境整治等工作,目前,全县7家煤矿企业已有张双楼煤矿、三河尖煤矿、徐庄煤矿等5家获得“国家级绿色矿山”称号,去年绿色矿业示范区创建工作纳入全国和江苏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作为全国首批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创建示范点。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