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走进山西太原崇善寺
万泰和世界民俗影像图片文献馆
(特约记者趙志丹讯)崇善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东南隅.始建于唐代.现存的大悲殿为最完整、最标准的明代建筑。寺庙现为山西省佛教协会驻地。
创建于唐代的崇善寺,初名白马寺,后改为延寿寺、宗善寺,明代又改名崇善寺。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三子晋恭王为纪念其母高皇后,就该寺旧址大事扩建。清同治三年(1864)。寺庙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现存崇善寺的局部.包括山门、钟楼、东西两厢和大悲殿。
崇善寺中现存的大悲殿,占地900平方米,虽然仅有原崇善寺的几十分之一,但它基本上还是明代初修时的原物,因此具有更高的历史价值。
大悲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前檐安有隔扇,背面装有板门,殿内设天花板,檐下有斗拱承托屋檐,瓦顶黄绿色琉璃剪边,瑰丽壮观。殿内供奉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千钵文殊和普贤三尊巨像,像高8.5米,比例适度,衣饰流畅,完好无损。殿宇和塑像,都为明初遗物。
寺内还保存有宋、元、明版藏经,大都有确切年代记载。门前有铁狮一对,系明洪武( 1368~1398)年问铸造,神姿威猛,筋骨雄健,为明代狮兽中的佳作。
崇善寺是隋末唐初创建的大型佛教寺庙,现仅存大悲殿、山门、钟楼、东西厢房。大悲殿是典型的明初重檐歇山顶建筑,殿内有3尊佛像,高8米左右,系明代塑造。
崇善寺是山西省佛教协会的所在地。整座寺庙红墙碧瓦,古朴大方,寺门前的一对铜狮子是明代所铸。藏经、壁画、泥塑为崇善寺三宝。
位于太原市东南。始建于唐,初名白马寺,后改延寿寺、宗善寺,明代改称今名。全寺面积约14万平方米,大雄宝殿居中,高30余米,四周殿堂楼阁、亭台廊庑近千间。现存山门、钟楼、东西两厢和大悲殿。崇善寺有三宝,一是大悲殿内供奉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及千钵文殊和普贤三尊巨像,高8.5米。二是宋元明版藏经,是研究佛教史和佛教经义的珍贵文物。三是壁画临摹本。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