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 天宫二号今秋升空 4年后中国或拥唯一空间站

天宫二号今秋升空 4年后中国或拥唯一空间站

  图:天宫空间站蓝图

  新时社网2月29日讯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28日表示,中国将于今年中至明年上半年间,组织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预计在今年第三季发射;搭载2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一号飞船,今年第四季升空。据介绍,空间实验室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向着2020年前后完成中国空间站建造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标志中国载人航天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

  该发言人介绍,新任务飞行期间,将验证货物运输和推进剂在轨补加,以及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建造与运营的关键技术,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和应用试验。为实现这些目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研制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和货运飞船,新建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需要组织实施4次发射飞行任务。

  试验人在太空中期驻留

  这位发言人说,按计划将于2016年第三季度,择机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2016年第四季度,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搭乘2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对接,进行人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2013年在轨实验时间15天)。

  在此之前,还将在文昌发射场进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试验;长征七号通过考核后,将于2017年上半年搭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与天宫二号对接,开展推进剂补加等相关试验。

  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相比,天宫二号增加了推进剂在轨补加、太空维修试验等多项功能。重量同在8吨左右,但在载荷方面有很大变化。

  货运飞船天舟明年发射

  目前,空间实验室任务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抓紧开展。其中,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以及配套的2枚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正在进行总装测试;将由2名航天员组成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乘组,航天员正在进行任务训练;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正在进行总装;货运飞船已经基本完成研制工作,正在进行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的总装测试;各类空间试验载荷,已完成产品生产和相关准备;文昌发射场、酒泉发射场、测控通信系统和着陆场系统,正按计划进行任务准备工作。

  这位发言人强调,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新研制的运载火箭,是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基本型号,该火箭投入使用,必将大幅提升中国航天进出空间的能力。

  而选择位于北纬19度的海南文昌发射场,原因在于这里靠近赤道,可以借力省力。而且发射场毗邻大海,航区和残骸落区安全性好,海上运输还能解决大型运载火箭的运输问题。

  这位发言人还表示,曾执行中国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在轨运行四年半,目前运行状态良好、各类装载设备功能正常,具备继续在轨工作条件;在全面推进空间实验室任务准备工作的同时,中国空间站研制工作进展顺利,将于2020年前后完成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

4年后 中国或拥唯一空间站

图:神十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内招手致意资料图片

  据中新社、央视新闻报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曾在受访时说,中国将本着把天宫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的目标,系统规划建设,为科学家提供更好的空间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平台。

  中国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为340-450公里,设计使用寿命为10年,初步规模将包括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每个约重20多吨。建成后将会有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和工作。周建平说,随着舱段的增加,航天员数量可能会从最初的3名增加到6名,最多会有6个舱段。

  由于国际空间站将在2020年完成历史使命,中国空间站届时可能成为唯一的太空空间站。航天专家表示,中国的空间站为大舱段对接预留了接口,将为国际合作展开提供可能。

  另外,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主任王兆耀介绍,此次计划发射的天宫二号与天宫一号相比功能有所升级。天宫一号是目标飞行器,执行的主要是交会对接任务;而天宫二号叫做空间实验室,它将在天宫一号的基础上增加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功能。天宫二号还将开展太空维修实验,为未来空间站运营维护提供经验。

长七将从海南首飞

  综合央视新闻、新浪网报道:在天宫二号发射之前,中国将在海南发射场发射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试验箭。长征七号全箭53.1米,是中国采用无毒无害液氧煤油发动机为动力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目前,全箭已完成75%以上的总装工作量,整箭预计将于4月底出厂,并计划在海南文昌发射场进行首飞试验。

  在天宫二号发射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将被用于发射天舟货运飞船。周建平说,长征七号是中国新型运载火箭,天舟货运飞船也是全新的飞行器。先发射长征七号的试验箭是为了验证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设计方案的正确性以及功能、性能的稳定性等。天舟货运飞船的任务是向空间站运送推进剂、航天员生活用品、食品和其他消耗品,以及在空间站上开展科学研究所需的仪器、设备、样品、器材等。

  另外,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中国首枚数字化火箭,从设计到生产,均全面采用数字化技术,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的研发迈入了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的大门。

北斗导航独创有源定位

  据人民网报道:今年2月1日,中国成功发射第21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也是第五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北斗导航卫星向全球组网的目标再次迈出坚实一步。作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开拓者和建设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谭述森,已牵手北斗事业走过了22载,功勋卓著。

  工程师大智报国魂驻北斗

  1994年,中国决定自主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彼时,美国建起了GPS,俄罗斯拥有了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

  当时,52岁的谭述森离开奋斗29载、功绩显赫的军事测绘战线,投身北斗事业。摆在谭述森等科技人员面前的,是尚未起跑就已落后20多年的境况,而谭述森和十几名专家毅然开始了这项不亚于两弹一星的国家战略工程。

  频率是国家战略资源,要像扞卫国土一样扞卫频率资源。谭述森如是说。北斗建设之初,卫星导航大国已占据优质导航频率资源。谭述森创造性提出的卫星导航信号兼容性评估准则,证明了北斗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频率可以重叠,赢得了频率共用的世界共识,坚定了建设北斗系统的决心。

  北斗一代系统建设阶段,为将陈芳允院士提出的双星定位变为工程现实,谭述森创造性提出了集定位、通信和授时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工程建设方案,使中国仅用两颗卫星和地面高程数据库就实现了国土及周边地区的定位服务,使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相比美国的GPS,北斗所独有的有源定位和短信服务,超越了常规卫星导航的发展思路,开辟了国际卫星导航新的发展方向。中国科学院孙家栋院士说:有源与无源两种体制的结合,是中国北斗的最大特色和亮点,也是中国北斗的优势所在。

  如今,北斗二代系统已形成了亚太地区服务能力,使中国卫星导航系统不再受制于人。近年来,泰国、柬埔寨、老挝、文莱、巴基斯坦也开始采用北斗导航系统

  74岁高龄的谭老却为了钟爱的北斗事业,始终坚持奋斗。北斗要建成世界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这是我毕生的追求。谭述森如是说。

  北斗星座的斗柄,永远指向北方,过去是夜行、迷路之人导航的指针,中国卫星导航系统以北斗命名,美妙而睿智。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