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显源(右一)给学生说戏
▲林显源的歌仔戏扮相
新时社网6月2日讯厦门大学2016中文有戏演出季正如火如荼在校内上演。中文有戏从2010年5月开始举办,今年来到了第七届,来自台湾的歌仔戏演员林显源,几乎全程参与其中,今年他的身份是总制作。
被台媒及同行称为台湾第一乾(男)旦的林显源,2008年跨海来到厦门大学中文系读博士,研究戏剧戏曲艺术。第一届中文有戏举办时,因为他有多年舞台演出、编导经验,于是客串起导演及策划。前年毕业后,他回台在电视台担任制作人,这回为了中文有戏专程返厦。林显源在台湾时还兼任台湾戏曲学院老师,对两岸青年现状多有接触和观察,导报记者就此专访他,听听他对当前两岸青年交流的看法。
受教改影响
台湾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
导报记者(以下简称记):中文有戏现在已经成了厦大毕业季的一个品牌,演出内容也很丰富,除了话剧、影视作品外,还有戏曲曲艺。是什么契机让规模得以越来越大呢?
林显源(以下简称林):2009年我导演的中文系2006级的经典话剧《日租房》首演时,获得了很大肯定,这部中文系原创话剧后来还多次上演。在一次次的导演和排练演出过程中,我发现厦大的戏剧氛围越来越浓,学校里面有很多人才。于是,就想着把这些玩话剧和戏曲的学生组合起来,举行戏剧节,同时利用这个平台,把京剧、越剧、昆剧、黄梅戏等串联起来,一起排唱。虽然是中文有戏,但现在不限于中文系,全校爱好戏剧戏曲的学生都参与了进来。
记:从学校到社会,大陆戏剧戏曲发展蒸蒸日上,台湾的戏曲教育环境呢?
林:两岸戏曲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就业环境,给人家的愿景是最大的冲击。
像厦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学生,不愁找不到工作,对未来愿景只是选择的问题,他们可以留在厦门,或者回到老家,或者到北京、上海再进修。也是因为能进到厦大的学生,质量本身就比较高。而在台湾,大学变成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读。
就戏曲人才来讲,在台湾培养完没地方塞,因为剧团人才已经饱和。虽然每个剧团都在说缺人才,其实一点都不缺,缺的是资源,缺的是演出市场,缺的是整体生态系统对演员的关注度。
我常对台湾学戏曲的学生讲两件事,一是,如果你想要靠演戏赚大钱,趁早转行;二是,如果你真的喜欢表演,就当理想去做,反正饿不死。但是你要自己判断,市场在哪里。不一定是大陆,欧美也有市场,但台湾相对狭小。
可遗憾的是,听得进去的人很少。
记:为什么呢?
林:李登辉、陈水扁时代的教改对台湾年轻人影响非常大。因为去中国化,现在的台湾年轻人对大陆不了解,连中国文化的根基都找不到了,五千年的东西就这样被切断、重构了,所以没有认同感。马英九认识到这个问题,可是他到执政后期才推行微调课纲,太迟了。现在民进党一上台,马上废除微调课纲。
而我念小学时,刚好是上世纪80年代,台湾当局正推行复兴中华文化运动,当时的台湾文化建设委员会在台湾的中小学设立有关传统文化的社团和兴趣班,书法、算盘、国乐、京剧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很博大精深的,价值更是历久弥新。我喜欢传统文化,更喜欢代表传统文化的戏曲。
追求小确幸
但也要考虑生存问题和发展出路
记:现在很多台湾年轻人追求小确幸,您怎么看待?
林:台湾的很多小孩子一直以为台湾很强,台湾可以自给自足,但台湾内需不足就是现实,很多人没有看清楚现状,大家会觉得说我小确幸就好,被教育成台湾主体意识。你内需不够,政府就要创造利多,但关键是政府没钱。政府付一点点钱,就想把表演团队抓在手里,这是不可能的。表演团队要生存,就要另谋出路,就要走出台湾。
你看台湾剧场表演的大咖赖声川、赵自强都跑到大陆来了。还有很明显的,台湾有名气的歌手也到大陆来发展了。
记:所以往大陆发展,是这些台湾年轻人的出路?
林:大陆正着力发展文化创意,政策也鼓励台湾人才到此发展,而中华传统戏曲的市场就在大陆。要实现你的梦想,现在正是一个好时机。市场那么大,只要你专业度够,还怕没事做?我也常对学生说,即使你不来发展,你也要来看,大陆跟你从电视上看到的有差。
举例说,像中文有戏能有现在这样的规模,我从来不敢想。我当时过来厦大读博,也是谁都不认识。
我在台湾放弃过两个铁饭碗的工作,因为你要稳定的话,台湾的状态就不适合稳定。我跟学生说,你们现在只顾自己是无能力,或者是故意忽视,假装看不到。你们这辈的人,要往前看就要突破困境。有的学生回:所以往大陆走就是突破困境了?我就跟他说:大家都往大陆去,你绕了一圈,还不是要往大陆走?所以直接进来就好了。
导报记者陈成沛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