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梁振英后日将率团访问大湾区六市,这是香港特区主动回应大湾区建设、促进同区各城市间交流、促进香港各界凝聚共识的重要一步,值得肯定;而特区政府将于六月份向国家发改委提交报告,列出具体落实的行动建议,此报告亦备受期待。
应当说,大湾区建设是中央关心支持香港并量身定造的一个国家级战略发展规划,对香港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不仅可加快香港经济社会调整和转型、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更对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具有关键作用。
要成功落实这一宏伟规划,形成比肩世界级大湾区的实力,仍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更要克服各种的政策与制度性掣肘。
关键在于,香港如果想在这一机会中成功站稳脚跟,成为湾区龙头,就需要对本身所存在短板的清醒认识和克服的决心。
与世界上其他湾区不同,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国之下同时有三个相互竞争的关税区,又有三个完全不同的法律制度,如何做到必要的协调,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
又比如,尽管目前大湾区已经形成必要的湾区雏形,但城市之间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同城化等方面同样面临协调难题。
再比如,区域内整体创新合作程度仍然较低,创新资源很难完全实现共享,东西岸交通连接依然薄弱,跨界设施衔接不够通畅,等等。
这些都是需要通过湾区十一个城市不断协调磨合克服,在十三五期间应当有更多更实质进展。然而,相对于技术层面的困难,香港更难的还在于如何改变香港的传统发展思维与被动参与的心态,更要建立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发展空间。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广深港高铁一地两检的问题仍然遭到刻意的政治阻挠,能否在立法会如期通过亦成疑问。如果连一条花费数以千亿计的大型基建都抱如此态度,那么,很难想像在未来更多协同发展的策略中还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若香港不改变政治内耗困境,则大湾区建设莫说香港不可能成为龙头,更可能被广州、深圳湾道超车,沦为二流湾市。
机遇与挑战往往是并存的,香港必须抓住机遇,加速前行。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能共建世界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以及交通网络;扩大内地与港澳金融市场要素双向开放与联通,方能形成以香港为龙头的世界级金融核心圈;削除一些不必要的政治壁垒与阻力,方能从根本上塑造世界级的竞争力。
这些应当成为全社会、各阶层与各党派的一致共识。
莫以为香港地位牢不可替,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形势已临剧变。中央为港量身定造,最终还要靠香港自身能否抓住,否则再好的机会也是白搭!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