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新闻频道 >> 金融 >> 王卫:金融市场化持续 债市违约趋常态化

王卫:金融市场化持续 债市违约趋常态化

\

图:违约事件增加,周期性和产能过剩行业首当其冲,主要涉及太阳能、原煤、钢铁、水泥等行业,违约事件短期内产生负面影响,但对债券市场长期发展及成熟应带来正面作用

  新时社财经7月8日讯 如果中国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之后持续多年经济及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催化剂,那么近来中国资本市场加速对外开放,则可能成为包括中国债券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未来加速发展和成熟的根本驱动力。

  1998年,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对外债务违约(包括海外债券)而申请破产,成为首个境外债务违约的中资企业。中资企业自此出现海外债务违约事件,国际投资者已经适应并逐渐熟悉中资境外债务重组的程式和操作模式。然而,境内债券违约事件却是个新现象。如果以2014年上海超日太阳能债券违约作为境内第一起公募债券违约事件,2015年以来境内债券违约事件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2015年4月天威债券违约是首家国有企业发生违约事件,可谓是打破国有刚性兑付的标志性事件。

  日前,在公募和私募债市场中已出现若干境内债券违约的案例:公募债有29支,私募债为28支。

  从时间上看,2014年共有四个发行主体计五只债券违约,2015年的数目达17个主体20只债。2016年初至今分别为17个主体32只债。

  债券违约企业覆盖广泛,包括央企、地方国企、中外合资、外资及民企。债券的种类也覆盖几乎所有类型,包括公募债中的公司债、企业债、中票、短融券和私募债中的定向融资工具及私募公司债。

  周期性行业首当其冲

  从行业的角度看,周期性和产能过剩行业首当其冲,主要涉及太阳能、原煤、钢铁、水泥和冶金采矿等行业。这些案例中,几乎所有公募债以及83%的私募债的起始评级(境内)均在AA-到AA+之间,但其中没有一支为AAA评级。

  违约解决方案方面,有一部分违约债券最终通过各种资金获取途径和方式(自筹、母企/股东支援、地方政府帮助、担保企业代偿等等)得以全额偿付而皆大欢喜。尽管如此,仍有大部分的违约案件正在执行债务重组的法律程式。其最终解决有望给投资者提供较清晰而可循的中国境内债券违约重组参考经验。以上中银国际的数据并未包括中小企业债市场出现的一些兑付困难的信用事件,因为这些债券的担保增信机构基本履行了他们的代付偿还的承诺。

  违约事件呈上升趋势有诸多原因。笔者认为,除中国经济放缓、全球商品价格暴跌以及全球复苏乏力的现实原因外,中国持续的金融市场化和市场改革也带来了新的政策意向,即政府对企业违约事件,无论是在私有还是公共范畴内,已具有更高的容忍度和改革意志。这也与去工业产能、调经济结构、实施国企改革、加大金融市场开放的政策遥相呼应。换言之,中国债券市场违约事件的出现将会越来越市场化和常态化。

  打破刚性兑付利发展

  尽管违约事件上升本身在短期内产生负面影响,但对中国债券市场的长期发展及进一步成熟应将带来积极和正面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在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加速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如何打破刚性兑付(允许国企违约发生)、让市场真正体现信用价格差异(按风险定价)、完善境内信用评级体系(扩大评级的差异性)、建立可循的企业破产和债务重组法律经验及依据(实践破产法和债务条款)、推动信用市场避险工具的开发和利用(如信用违约互换掉期)、加强对投资者(特别是国际投资者)的信用保护,提升债券发行条款的约束力和执行度(与国际惯例、实践接轨),以市场的力量来择优退劣及决定资源的分配(市场有序退出机制)等等,均将是中国债券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如果说中国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之后持续多年经济及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催化剂,那么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加速对外开放,则可能成为包括中国债券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未来加速发展和成熟的根本驱动力。(作者为中银国际固定收益研究部主管 王卫博士)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