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当局新南向政策办公室主任黄志芳
新南向政策作为台湾地区蔡英文当局力推的政策之一,其概念最早由蔡英文于2015年9月22日正式对外抛出。从蔡英文本人及民进党相关人士的表述看,与李登辉和陈水扁时期推行的三波南向政策相比,新南向政策强调台湾地区与东盟及南亚国家的整体联系和双向交流,不仅包括此前试图加强的贸易及投资关系,还有文化、教育、基础设施、观光旅游等内容,这是新南向政策的主要新意。
5月20日民进党再度执政以来,新南向政策进入实施阶段已经一个半月。虽说任何政策从制定到执行都需要一个过程,但8个月的筹备加1个多月的启动也足以将政策比较完整地呈现出来。就目前的推行情况看,除了设立新南向政策办公室外,迄今尚无具体目标与配套行动方案出台,主要是一些部门层面的零散活动,比如台教育部高教司计划在暑假针对泰国、越南、印尼、缅甸四国开设六个短期经贸文化班,招收曾经修过东南亚语言的大学或硕士生,每班20人;经济部国际贸易局于6月20日召开台湾地区与印度的第2次贸易工作小组会议等等。
从核心的经贸层面考察,可以看出该政策的推行并不顺利。根据台湾媒体的报道,台湾在越南最大的投资──台塑河静钢铁厂日前遭遇越南政府查税,要求返还7000万美元,并因排放废水不当处罚5亿美元;台湾中钢在印度的投资项目也遭受类似待遇,印度政府将热轧原料关税从5%上调至10%,远高于日韩投资企业的1%。这种情形的发生表明台商在东南亚的权益尚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更别谈新南向政策的全面顺利推行。
总体而言,新南向政策可谓说着容易做着难。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是政策本身的定位缺陷。究竟是涉外政策,还是产业政策?从蔡英文选择在民进党29周年党庆外交使节酒会上提出新南向政策以及任命前外交部长黄志芳兼任新南向政策办公室主任一职看,该政策的涉外意味浓厚;而黄志芳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又极力表示,新南向政策是产业政策,本身没有战略或涉外、政治上的意涵。这种说法与做法的不一致,恰恰显示出新南向政策是隐含涉外及政治意涵的经贸政策。而经贸政策一旦隐含了非经济目标,往往更加充满争议且很难保证不会误导企业界的投资决策,也就为政策推行受挫埋下了伏笔。
二是协调及组织问题。根据蔡英文6月15日核定的《新南向政策办公室设置要点》,该办公室任务是研议新南向政策相关策略与方法,可见其主要功能是决策咨询,政策的具体组织协调与实施主体并不明确,尚不明确的原因可能就在于政策本身内容广泛而难以明确。
三是缺乏制度性经贸合作框架支撑。台湾新南向政策设定合作区域与有望于今年达成的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协定(RCEP)涵盖区域高度重叠,却未慎重考虑未来进入RCEP的有效路径,而缺乏RCEP框架的支撑,其与东南亚区域的合作仍将面临诸多制度性障碍。
四是产业界对该政策认可度不高。由上述缺陷及问题衍生出来的一个问题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界目前对新南向政策认可度不高,从而也没有意愿积极配合实施。根据台湾媒体6月20日报道,台湾1111人力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1%受访企业不了解新南向政策,且不看好(22.2%)的比重略高于看好企业(17.8%),另有18.9%仍在观察中。显然,新南向政策与企业界的现实需求还是有较大偏差的。
综上分析,新南向政策因其内在不足和外在约束,在实际推行中很难避免重蹈此前三波南向政策的覆辙。
(周小柯,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师)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