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日报刊发文章说,华航罢工才刚落幕,又传出台电、台中油与台铁也要罢工争权益的消息;与此同时,劳基法新修正方向却引起劳工团体的激烈抗议。一来一往间,外界彷佛雾里看花,搞不懂到底是不让劳工孤单,还是平息工商团体怒气,才是台当局的施政原则。这看似冲突的二件事其实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政策决定中政治考虑成为主导一切的力量,而这才是令人担心之处。
先看罢工案。华航罢工落幕后,引发包含华航企业工会、华信、台电、台中油与台铁也酝酿藉罢工权来维护权益。华航从空服员到地勤的工作权益都获得了改善,台铁也争取到应有的权益,台电工会在经济部长承诺沟通后一派和气的达成共识。这一连串的事件看似劳工团结权的大胜利,但其实未必。
罢工权是劳动三权中手段最激烈、成本最高,但效果也最显著的方法。我们当然不希望罢工常常出现,但劳工行使罢工权,也是正当且应予以尊重甚至保护的权利。罢工不一定能如愿达成目标,但是无论罢工代价为何,本质上不脱是一种寻求社会不同利益平衡的机制,然而这次华航罢工的诉求能迅速、完全被资方接受,关键其实不在劳工意识的提升,也不在资方变得文明,而在于华航的公营企业身分。
对于如华航、台电和台中油这些公营事业,罢工事件若愈演愈烈,直接影响者不只是股价或绩效,而是政治任命的董事长及背后部会首长的官位,所以台当局、资方迅速妥协,可能是政治考虑而非怕劳工孤单。这个判断可从几乎在同一时间行政院对劳基法修正方向的转变获得印证。6月27日七大工商团体对恢复劳工七天法定假日表示强烈不满,扬言退出劳资协商甚至走上街头后,劳动部隔日便提出砍假修正,两天后行政院便核定确认。这种与处理华航罢工同等的效率,也可看出台当局其实也不愿让工商界孤单。
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面对突发事件时,台当局的思维只看到政治算计,却看不清楚基本的原理原则为何。政治任命及决定不仅为了派系酬庸,更在于如何利用各种资源的调配来确保政治地位。
公营事业人多、财广,政治影响力极其诱人,但不必然一定要政治领军。从日本、澳洲、新西兰到新加坡,若非已经完全民营化,就是公营事业领导人多藉由专业委员会公开甄选专业专才出任。面对劳基法修正,也可以多兼顾一些初衷,不是只考虑工商界反弹的政治影响。
政治考虑的问题在于,其对经济活动及资源分配会造成无可避免的扭曲及不合理问题。这些很难用账本呈现的成本,会不断浪费、抵销企业、人民打拼的果实。因而就算各朝都有政治考虑,但此时此刻台湾面对的经济处境极为艰难,其实没有太多承受这种浪费及成本的本钱。
再者,我们想提醒新当局的是,今年1月年轻世代把小英送上台的原因,不全然是两岸政策使然,更是受到从新能源、年金改革到经济发展等各项政见中,新当局所展现出来的理想性与前瞻性所吸引。现在这种迷人之处正在迅速流失中;而如亚洲硅谷是帮地方政府炒地皮的质疑,更是让台当局离理想性与前瞻性的期待愈来愈远。
治政当然不能没有政治,但也不能只有政治。如何找到对的比例,就是成功的关键。令人感慨的是,新当局上任才刚满月就要拿出莫忘初衷四字作为提醒。也还好上任还未满两个月,还有调整的空间;随着政治地基愈挖愈深,要改弦更张就怕为时已晚了!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