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社网4月22日讯(海峡导报驻台记者燕子文/图)近来地球暖化加速,排碳量大增,建筑界亦吹起吸碳垂直森林风潮。比起过往常见的以节能设备减少碳排放之外,更进一步在建筑本体上种植乔木、灌木以吸碳,希望让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台湾绿领协会主办的第一届国际绿色吸碳建筑研讨会昨日在台北举行,多位重量级生态建筑师齐聚台北。据悉,由中国建筑学会与台湾绿领协会主办的2016吸碳建筑研讨会日前在北京结束,此次则移师台北举行。
研讨会上,多个重量级绿色吸碳作品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台湾绿领协会理事长陈重仁表示,建筑文明发展至今,开始思考人类与自然的新秩序,减少人为对自然的破坏,并以己身之力回馈地球。再加上这几年因地球暖化的天灾人祸不断发生,全球各地都有减少碳排放的压力,建筑业界也开始自觉起来,除了有效运用能源减少碳排放之外,也不约而同发展出在建筑物基地、本体上种植大树的建筑作品。
陈重仁介绍,这股吸碳建筑的风潮也已经吹到大陆,大陆对吸碳建筑越发重视,希望两岸携手推动吸碳建筑。目前大陆已邀请台湾吸碳建筑代表作品陶朱隐园的开发商威京总部集团、中华工程与扬州京华城中城加入吸碳建筑联盟,希望陶朱隐园团队分享吸碳建筑的设计建造技术与经验,在两岸引发抛砖引玉的效果,让吸碳建筑概念普及到中产阶级,使更多人可以生活在吸碳建筑的环境中。据了解,陶朱隐园这一建筑名称来自于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商业家范蠡(其别名为陶朱公),为台湾建筑界创意活用于吸碳建筑中。
哈佛大学建筑博士、台湾亚洲大学副校长刘育东强调,在建筑上种树的知识涉及各种不同学问,比如结构上必须承载高大乔木、土壤的重量;景观美化上必须考量四季变化,以求在不同时节有观花、观果、观叶的怡人效果;在植物生态学上,必须考量适地适木,植物喜湿喜干、喜阴喜阳、移植时的健康状况等情况。
他认为,研讨会中所介绍的吸碳建筑,是用建筑恢复地球森林,其概念与做法已超越过去的绿建筑,应该以森林建筑定义,而在研讨会上可以看到如此多森林建筑的案例,也反映了建筑师、开发商、政府甚至是一般使用者对环保吸碳的自觉。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