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星级义工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新时社报记者向芸摄
新时社网7月25日讯 (记者黄冬、向芸)为期九天的2016“未来之星.星级义工—‘我要照顾大熊猫’—四川都江堰熊猫基地义工体验计划”日前在四川圆满结束。近30名来自香港的大学生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当“星级义工”,参观汶川大地震遗址和三星堆博物馆、都江堰水利工程、武侯祠、四川省博物馆、杜甫草堂等历史文化遗迹,收获颇丰。
担任熊猫义工、学习大熊猫保育知识、融入大熊猫保护工作,对参与这次活动的同学们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内容之一。
在为期四天的义工体验中,同学们跟随饲养员打扫熊猫圈舍、制作大熊猫窝窝头、亲手饲喂熊猫;在都江堰基地参观大熊猫救援展示厅、观看大熊猫纪录片、听大熊猫科普讲座、品尝大熊猫生态茶;并前往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地体验大熊猫自然栖息地环境、了解野生大熊猫生活情况。
为熊猫工作经验难能可贵
“虽然我们要清理大熊猫的便便和打扫熊猫的居住地方,但我们不会觉得脏,还为此而感到自豪,因为没有多少人可以像我们一样有机会为熊猫工作。”香港公开大学的叶家丰说,同时,为熊猫准备食物和喂熊猫食东西的经验都是难能可贵的。“而且基地非常讲究环保,会把熊猫的粪便与垃圾分开,并把熊猫的粪便用来种茶叶,整个生态环境是循环的。”
“我们第一次做熊猫的窝窝头,基地辅导老师说今天做的分量够熊猫们吃好几天,希望它们也能吃出‘香港的味道’。”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的徐嘉豪笑称,“近距离去照顾熊猫,让我明白怎样跟动物相处,会跟朋友分享这段难得的经历。”
深刻思考大熊猫保育
随着对大熊猫及环境保育、自然与社会平衡发展等多方面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同学们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香港城市大学的陆善琳与同组青年交流后发现,这次义工体验给了大家很多启发,“如我们明白到保育大熊猫对维系大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也知道了有饲养员和负责繁殖、野外营救、科研等不同的工作队伍,为大熊猫保育分工合作。更让我们佩服的是,基地把保育工作、旅游跟教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很多从世界各地前来的志愿者,都能够亲身参与大熊猫保育工作。”
陆善琳说,组员们在与饲养员老师的互动中,也加深了对中国保育熊猫工作的认识。“从前,我们以为内地没有优良的救援计划拯救大熊猫,增加大熊猫的繁殖率,更认为熊猫被动物园圈养失去应有的动物自由。但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周老师给我们分析了现在的生态环境是造成熊猫减少的原因,也解释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三个基地如何拯救受伤的熊猫,并对大熊猫给与适当的训练。”
来自珠海学院的李宇岳亦表示,这次四川行是一个非常珍贵的体验。在观看完记叙大熊猫繁殖的过程及回归野外的片段后,他对大熊猫回归野外这个行动有了反思。“到底熊猫应该生活在熊猫基地还是在野外,我觉得没有一定的答案,在基地里可以提升它们的生育率和存活率,但在野外却可以享有更多的自由。所以我希望放归野外的计划能够继续顺利进行,让更多的大熊猫可以回归大自然。
祖国进步值得学习
来自香港大学附属学院的李若菲代表第三组同学发言时说,这次活动令同学们产生“火星般的思想碰撞”,使大家对可持续发展有更深入的思考。“在香港,对环境保育的考虑往往优先于经济发展,因此香港在发展的同时又保留着美丽的郊野公园,但随之而来的是高房价与土地不足的问题。而近十几年来,内地既重视环境保护,也重视经济发展,将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并列。相对于香港故步自封的发展观,我们从中可看到祖国的进步,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港生渐对内地产生认同感
香港新时社文汇传媒集团青少年交流中心主任、未来之星同学会专职副主席、“星级义工”团团长李华敏在回顾此次活动后表示,香港青年有做义工的传统,但很少人想过到底什么是义工。“比如作为游客会觉得喜欢熊猫就应该让牠们到野外,但当过义工后会了解到基于对熊猫安全和生命的考虑,有些熊猫就不适合放归到野外去生活。我认为,义工就是培养一个人站在对方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人生观,也是一个换位思考的过程。”
李华敏说,此次除了让同学们体验做熊猫义工,建立关爱世界的理念和增强环保意识外,希望让他们感受两地文化特色。“成都是长江文明源头的代表地,和黄河文明合在一起就是中华文明。香港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要做‘超级联系人’,首先应该是文化融通问题。未来之星同学会十馀年来不断带同学们到内地,就是希望让香港青年感受到内地的变化和真实情况,内地变化大、进步快的现状也给同学们逐步产生认同感。”
参观都江堰赞叹古人智慧
在四川的行程中,除照料大熊猫外,参观三星堆博物馆、都江堰水利工程、武侯祠等历史遗迹和成都宽窄巷子、锦里等文化街区,也让同学们感受不同的文化。
在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过程中,当同学们了解到其历经两千多年仍在发挥作用时,纷纷惊叹不已。
香港浸会大学姚志雄赞叹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充分体现人水和谐、天人合一思想的艺术品。“都江堰水利工程巧妙地利用岷江出山口处的地形、水脉、水势等,顺势利导,使堤防、泄洪、分水、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的运作,成就了‘天府之国’。很多现代化的建设理念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有所体现,我们更应该学习古人的智慧,在不伤害环境的前提下,去进行经济的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的钟嘉莉说,都江堰水利工程令她印象深刻,“我一直都对物理学很感兴趣,而都江堰水利工程就真正活用了流体力学的知识,显示出古人的智慧,令我感到很震撼。”
而在三星堆博物馆,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宽1.38米的青铜面具、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金权杖等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也让同学们连呼不可思议。
姚志雄说,在三星堆博物馆中了解到古蜀文化,“古蜀人对鸟和太阳的崇拜,让我觉得有很新鲜的体会。印象特别深的是两个巨大的青铜面具,一个是眼睛突出的‘千里眼’,另一个是耳朵很大的‘顺风耳’。三星堆作为长江流域的文明源头,也留下了很多问题让我们思考。比如三星堆文明迁移后,跟金沙遗址有多大关系?三星堆很多文物很有中原的风格,那么古蜀跟中原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除都江堰水利工程和三星堆博物馆外,武侯祠、杜甫草堂及宽窄巷子、锦里文化街区,亦让同学们感受到不同的文化。香港城市大学的邓嘉慧从参观中体验到了成都浓厚的古典人文气息,“这与香港现代化的城市氛围有很大分别。”
香港浸会大学的郑嘉恒也说,透过参观武侯祠和宽窄巷子、锦里,使他深入了解成都的人文历史文化。“武侯祠让我重温三国时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而宽窄巷子与锦里则令我充分了解成都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努力,如何实现在发展和保护中取得平衡。”
访汶川遗址 审视生命意义
图:同学们在映秀镇地震遗址向遇难者默哀新时社报记者向芸摄
如果说参观三星堆博物馆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历史文化遗迹,能让同学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那么考察汶川大地震遗址映秀镇及水磨古镇时,则让同学们重新审视了生命的意义,并学会珍惜与感恩。
香港中文大学的钟嘉莉曾在启动仪式上代表同学们发言时说,一直非常期待参观汶川地震遗址,“这次终于见到了,真是很震撼。当地的民众亲自为我们做导游讲解,讲述他们自己的经历,让我恍如身历其境,会有想哭的感觉。印象最深的是有个老师顶住门框,救了几十个学生出来,而他却遇难了。这次经验会让我毕生难忘。”
香港大学的苏咏诗说,这次来到映秀镇,看到眼前因地震而由五层变为两层的建筑物,听到曾亲身经历地震的导赏员的讲解,再一次令她想起地震灾民失去亲人及家园的悲惨,也感叹大自然的威力。“看到映秀镇及水磨古镇的居民能由灾难的悲伤中走出来,他们实在是太坚强了。”
恒生管理学院的陈丽茵,也对汶川大地震的遗址有很深刻的感受。“我们可以从遗址中看到人们在自然灾难中的渺小和无力,但人们在受到严重伤害后努力自救和互救,亦令我们因灾难而学到珍惜。”
香港城市大学的苏爱仪则希望香港青年人都能到汶川地震遗址来感受一下。“每听到导赏员说有人埋在废墟下,我都觉得很痛心,真希望当时可以在现场帮忙。本来我对自己的前路很迷茫,但经过今次参观,突然有非常大的感悟。我希望日后可以举办一些参观活动,让香港的青年人都来这里看看,了解生存的价值之馀,也明白自己生活在香港有多幸福。”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