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是世界公认的发达经济体。台湾人口略多于2300万,人均GDP超过两万美元。2015年台湾GDP为5200亿美元,在世界各单独关税区的排名中列第22位。
台湾跻身发达经济体的黄金时代生成于上世纪后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威权体制下,台湾创造了约三十年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的经济奇迹,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到上世纪的最后十年,台湾经济逐渐减速。受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台湾经济在2001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不久又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再次出现负增长。2014年台湾经济增长率为3.74%,势头看好,但2015年又降至0.85%,为近6年来最差表现。
客观而言,在起飞式增长之后,台湾经济的宏观表现既不比其他经济体更好,也未必更差。不过由于台湾所处的地理位置,其经济低迷所引起的社会焦虑显得更强烈一些。
全球各发达经济体应对经济低迷的办法表现了大同小异的特点,台湾也不例外。一是加强对外经济关系,尽可能发挥禀赋优势。这个趋势大大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二是推动创新,开发新的市场需求。这方面的主要进展表现为新经济的崛起,成为当代另一大经济景观。
相比较而言,台湾不是上述两大趋势的引领者和推动者,而是一个适时进入大陆市场的比较成功的跟随者。应该看到,台商到大陆投资办厂,对中国大陆完善投资环境是有贡献的。然而巨大的经济回报,也给了最初到大陆经商、号称敢死队员的台商以巨大补偿。在这个过程中,大陆市场对台湾维持经济增长的意义被显现出来。
在两岸经贸关系中,台湾方面享有很多优惠政策,台湾商人充分地利用了香港对大陆市场的转口贸易优势。否则,以台湾的经济体量和产业结构看,它不可能与大陆形成约1900亿美元的贸易规模,高居大陆主要贸易伙伴的第五位,把中国大陆与德、澳、英、法、意、俄等国的双边贸易额远远甩在后边。正是由于大陆市场的规模,台湾的机电产品才能以46%的份额,排名台湾出口商品的第一大类,推动台湾在新经济的全球产业链条中取得了一个理想的位置。
2014年台湾地区的货物贸易总额为5686亿美元,同年两岸经贸总额1983亿美元,在其中占比高达34%。其中大陆向台湾出口463亿美元,从台湾进口1520亿美元,台湾从中获得了1058亿美元的顺差。2015年大陆对台出口449亿美元,从台湾进口1436亿美元,台湾再从中获得顺差987亿美元。如此大规模的顺差意味着,台湾经济在面对日本的约250亿美元、沙特约12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时,感到不那么可怕。
目前大陆与台湾的经贸关系受到《两岸贸易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支持,但该协议远未能充分发挥两岸经济合作的潜力。台湾地区的服务业有一定优势,其产值占岛内GDP近七成,从业人口占近六成,符合发达经济体的一般特征。然其服务贸易出口额仅列全球第27位,并且台湾对新加坡(18位)、韩国(12位)、香港(16位)与大陆市场的关系了如指掌。
两岸于2013年6月在上海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大陆对台开放市场共计80多条,台湾对大陆开放仅64条。该协议原本对台湾经济利好,但第二年春天在台湾被冻结搁置,投资协议的达成更遥遥无期。
台湾经济去年的低迷状况迄今并未改善,未来的走向以及当局的经济政策如何,值得进一步关注。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