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内蒙古额济纳旗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那仁巴图向港生介绍黑城遗址/新时社报记者刘舒婷摄
新时社网7月20日讯(实习记者许海南)屹立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荒漠上超过一千年的黑城,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曾见证丝绸之路的兴盛,现正积极准备申请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近日,“范长江行动内蒙古行”香港传媒学子采访团在黑城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当地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那仁巴图表示,黑城正面临风化严重、游客破坏及缺乏推广和保护古蹟的人才等三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走进黑城遗址,记者看到,遗址被空旷的荒漠包围,再走近之后见到四个城墙上的“马面”被深掩在黄沙之中,几名工人正在遗迹入口处安装钢架固定数堵墙身,四周城墙处亦见堆有不少达三至四米高的沙丘,几乎与城墙等高。凛冽的风沙不时扑面,脸上偶有刺痛感。走入遗址内部,印入眼底的是漫漫黄沙。城墙西北角上保存有高约13米的覆钵式佛塔一座,城内的官署、府第、仓库、佛寺、民居和街道遗迹依稀可辨,可见其鼎盛时期的辉煌。
装钢架种植被抵御风沙
那仁巴图介绍,由于黑城长期受到来自西北的风沙侵蚀,大大削弱建筑物支撑力,所以须安装钢架防止建筑倒塌,同时亦有定期派人清理沙丘。而原本可供游人登上的城墙残垣,也因被风沙强烈侵蚀出现安全隐患而暂时禁止攀登。除了安装钢架外,植林也是对抗风沙侵蚀的措施之一。那仁巴图说,在古蹟外围种植一种叫“梭梭”的灌木植物能有效减少风沙对黑城的侵蚀。虽然这些维护措施成本高昂,但他表示,为了保护国家珍贵的自然遗产,不得不承受,“不然风一吹,遗迹就没有啦。”
推广保育古蹟人才缺乏
那仁巴图提到,自2000年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而举办“胡杨节”后,来黑城的游客越来越多,去年到访黑城的游客超过40万。在举行胡杨节的九月、十月,客流最大,需要限制客流。由于部分游客违规爬上城墙,使城墙根部泥土松脱,建筑物愈来愈往下沉。同时,游客通道外的地上可见有不少陶器碎片和简牍,那仁巴图指那些都是来自不同朝代如宋、元的珍贵文物,有超过800年的历史,然而其中有不少文物都被游客捡走。他表示每年均有增加监控人手,亦已竖立了告示牌提醒游客不要破坏文物。
那仁巴图透露,当地政府已经同意将黑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但如何去写一个能让外国人准确了解古蹟的文本,“怎样去让文物说话”,需要再多加思索。他希望能将黑城打造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利用黑城这个资源去增加当地收入。
他还认为,同样位于古丝绸之路上,已被列入世界一级文化遗产的敦煌莫高窟在各方面都很有参考价值,不过现时黑城无论在推广和保护古蹟两方面都缺乏人才,“想把文化推广出去,但怎样去推广,我们还得需要高人指点”。
那仁巴图:为保遗产守城16载
图:那仁巴图向港生介绍黑城遗址内散落的文物/新时社报实习记者游昊云摄
实习记者黎蕙珊报道:看似无边的沙漠上屹立了一座古城─黑城。而有一个人默默地守护着这个经过千年时间的磨炼,至今仍矗立在荒漠上的古城。他深爱华夏文化,为了保护文化遗产,他守城16年,与古城一同面对自然风化和游客破坏等的挑战。他就是额济纳旗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土生土长的当地人那仁巴图。
那仁巴图表示,看到港生“重走范长江路”感到很激动,令他想起当年范长江骑着骆驼走访内蒙古,而且他十分钦佩以笔救国的范长江。
46岁的那仁巴图表示,他小时候并不明白黑城的历史价值,而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上海打工。随着他逐渐认识到黑城的历史价值,2000年,那仁巴图回到了这里,为黑城立碑,守护遗址。16年来,那仁巴图从事着黑城的推广工作。
那仁巴图还表示,保育、研究文物的工作很困难,其中一个原因是难以拿到文物。黑城有许多历史文物、文献和书籍都被俄国夺去。
那仁巴图说,他的梦想就是能拿回文物,就算拿不到也希望复制,因为个中意义很大。
纵使工作困难,那仁巴图并没有放弃。他表示,希望“让文物说话”,用文物感染大家,让更多的游客通过他们了解到华夏民族的深厚文化并感到自豪。
“季节分流”护濒危树林
图:“范长江行动内蒙古行”的一众传媒学子在了解胡杨林的保育工作/新时社报记者冯玥摄
实习记者林咏雪、陈玥玲额济纳报道: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胡杨林园区,拥有世上稀有的胡杨林。16日,额济纳巴彦陶来苏木推日木音陶来嘎查主任郭刚透露,期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民宿吸引游客,减轻务农对土地的负担,并以“季节分流”的方式确保游客承载量不会过多。
郭刚称,发展乡村旅游能转移以务农为主的经济模式,减轻对土地开发的过度依赖,从源头保护胡杨树土壤。他指,去年该区游客量为三十万,现有民宿2至3户,每户月收入2至3万元人民币,计划今年内把民宿数量提升至65户。郭刚同时计划与旅游机构联合实施人群分流监管,限制同一时段到访的旅游团数目,同时善用胡杨林四季特色不同的优势,以季节分流。
郭刚认为,保育胡杨林需要适当的人为干预,此外,为了保育树林、提升居民生活质素,该村还将一些旧房子拆掉改为绿化月步道;村民于十年前自发组成森林“警察”,定期巡视树林,制止一切伤害胡杨林的行为。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